第155章 广陵推演157(1 / 2)

“目前孙策所部已经成功渡江,袭取了丹徒。”

刘封请主将上前,将一副微型地图打开,这是刘封根据记忆中大致的点位标记的简易地图,却已经不逊色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地图了。

“丹徒靠海,是大江入海前最后一段窄面,大江在过了丹徒之后,江口放大,汇入大海。”

“因此,丹徒也是扬州北线的重要据点,而且他距离曲阿仅仅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距离。只是因为牛渚防线更为关键,层级更高,所以才一直得不到重视。”

刘封先介绍了一下丹徒的情况,随后总结道:“以孙家军的战力,既然现在已经拿下了丹徒,想必明后两天很可能会攻下曲阿。”

“攻下曲阿?”

众将震惊抬头,赵云不解道:“曲阿不是刘繇所在的治所吗?孙策不过三四千人,过江拿下丹徒虽然有了立足之地,但若是还想进攻曲阿,恐怕只会得不偿失吧。”

太史慈也在一旁点头赞同:“确实如赵校尉所言,若是进攻曲阿不力,反而丹徒恐有风险,一旦丢了丹徒,那孙家军可就走投无路,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了。”

徐盛、潘璋、周泰、蒋钦等人,显然更服刘封,而且他们就算有不同的看法,也不会当众提出。

不过看他们的样子,却是有些认同赵云和太史慈了。

这也不奇怪,孙策已经成功渡江了,还拿下了丹徒,见好就收,是人之常情。

只是他们并不了解孙策的性格,更不知道曲阿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兵力。

刘繇的重兵一直堆在牛渚前线,他在后方总共也只有五六千兵马,丹徒能放一千五,已经是极其看重的了。

曲阿能有多少兵马,撑死了也就两三千。

就算是三千,区区郡兵,如何抵挡得住暴揍西凉铁骑的孙家旧部?

这孙策要是忍的住,才有鬼了。

况且孙策看起来身处敌人重围之中,可实际上却是稳如泰山。

江东的兵马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薛礼、笮融以及刘繇所代表的江东本地士族豪强联军。

刘繇能指挥的比较顺畅的,就是江东本地士族豪强联军,可偏偏他们现在正是顶在牛渚第一线,动弹不得。

剩下的薛礼和笮融,名义上服从刘繇,本质上是结盟,刘繇只是个盟主。

听不听刘繇的命令,听到什么程度,都是随时会变化的。

刘繇现在连曲阿都快丢了,刘封不信薛礼和笮融会不起变化。

薛礼还好点,要是刘繇傻乎乎的跑去笮融那,说不定转手就被笮融这个神经病给砍了,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

不过现在许劭还活着,就算刘繇自己脑子真进水了,他也会劝阻刘繇的,这一点倒是可以放心。

“孙策此人性格刚强,急功好利,侵略如火,一旦让他起势,将势如洪水,倾斜而出。”

刘封点了点丹徒:“丹徒就是他的破闸之点,其势已成,接下来很可能要席卷江东了。”

“席卷江东?”

赵云等人倒不是不相信刘封,只是觉得刘封这话未免有些太大了,难道这孙策当真这么了不起?

太史慈就觉得不咋地,明明很一般啊,连我都打不赢,算什么英雄。

“是,席卷江东。”

刘封可是清楚的记得,小霸王被大江阻拦了大半年,过江之后是如何如鱼得水,横扫一切的。

只是同历史上不一样了,原先他过江,是靠了好基友周公瑾和周家,跳反背刺了刘繇,直接从丹阳出兵,偷袭了牛渚,里应外合之下,直接打崩了牛渚防线上的江东士族豪强联军。

这一记狠辣的背刺,等于把刘繇最亲近的武力给干废了,后来哪怕重新组织起兵力,也再没有压制住孙策的希望了。

现在孙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过了江,倒是不欠他好发小人情了,只是不知道周家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埋怨自己当初送过去的那封信啊。

“大家可以等着看,我想三天之内,就会听到孙策攻陷曲阿的消息了。”

刘封说这话时很是自信,想要表现一波,却没想到后续传来的消息,却是如此的出人意料。

“如果孙策开始横扫江东,那么我们这里反而会出现一个机会。”

说着,刘封将话题引入到了他最为关心的一点上:“那就是我们徐州军,是否要过江。”

“我们过江?”

赵云、太史慈等诸将面面相觑,显然是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

刘封却是认真的点了点头:“接下来我要说的话,是我徐州军的紧要机密。在座的诸位都是我徐州重将,我父子的心腹重臣,因此,封才敢如实相告,诸位绝不可有半点泄露。”

其实事情完全不像刘封所说的那样紧张,刘封其实是在故做虚言,以示心腹之意,爱将之行。

其实徐州军南下的可能,别说扬州牧刘繇和左将军袁术这对邻居了,就是河北的袁绍,荆州刘表和兖州曹操都是又担心又忌惮。

恐怕也只有关中的李傕、郭汜、蜀中的刘璋这会儿才没空关心这个了。

哪里还轮得到在座的诸位泄露情报。

只是诸将并不知道这些,当即一个个神色郑重,就差发誓赌咒绝不敢有半点泄露了。

“诸君不必如此,封与家父若是不信诸君,又如何会倾囊相告,先前警示,不过忧虑诸君大意之下,无心泄露罢了。”

安抚了诸将一句之后,刘封转入正题:“孙家在江东素有威望,孙文台时,甚至与士族豪强都有改善。只是孙伯符年轻气盛,又急于获得一块地盘,结果把陆家得罪死了。”

“江东士族大家同气连枝,得罪了陆家,就等于得罪了四大家族,他们必然会对孙家的入主江东很是反感,而孙策的脾气性格,我刚才已经说了。如此一个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个性,必定会和本土士族大家发生激烈的碰撞。”

“我与父亲曾经商议,是否放他过江,好让这些士族知道,谁才是真正好说话的人。”

说到这里,诸将也都哄笑了起来,哪怕就是赵云和太史慈也不例外。

对于士族大家的德行,大家伙可真是太清楚了。

可别以为赵云真就是个老古板,实际上他也有自己的灵活性的。

有一件事充分证明了赵云并非食古不化的性格。

赵云乃是常山郡人,当时的常山郡是韩馥治下,袁绍和公孙瓒一起来争夺冀州,韩馥倒台之后,袁绍占了便宜,先入主了冀州,随后毁约,拒绝和公孙瓒平分。

公孙瓒自然大怒,起兵来攻打袁绍。

平心而论,袁绍和公孙瓒这两个人,哪个对平民更好一些?

自然是袁绍,袁绍哪怕装,都要装出一副爱民的样子来。

那么公孙瓒对世家大族好吗?

这简直是对公孙瓒最大的侮辱,公孙瓒自己是出身大族,但他平生最看不起大族子弟,谩骂大族子弟就应该当苦吏,这里不是苦役,是指任务繁重而没有前景的岗位。

因为公孙瓒认为,大族子弟,干的好了,会觉得是自己能力强,干的差了,那就是你给的岗位不行。

既然如此,那我何必还给你好岗位干?

既然不论是对平民,还是对世家大族豪强,都是袁绍更好,可赵云却偏偏在这个关键点上,投奔了公孙瓒。

这可是袁绍和公孙瓒刚刚闹掰,两个人还没真正交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