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仁字军的建立和里宾特洛甫大肃反34(1 / 1)

苏哈托在建立帝国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移民。为降低统治成本,他采用以夷制夷的方式,将帝国的国民逐步按照族别分配到十座地方城镇及周边地区,交由封疆大吏们管理。除了派部分蟑螂间谍进去监视,这位皇帝对这些地区的态度很简单:只要不造反,定期缴纳税赋和资源就对他们的事务不闻不问。

其实,苏哈托这头多疑的老猪也想做到中央集权,但是一没实力(地方实力派的势力依然强大),二没精力(忙着大吃大喝呢,还要应付一大堆此起彼伏的起义),最后只好作罢。

在移民政策的刺激下,苏哈托此前划定大面积禁区和保留区并禁止其他动物进入的政策迅速酿成了恶果。加上帝国的部分土地被起义军占领,地方十镇拿不出足够的土地容纳如此之多的移民,各封地都挤满了动物,食物极其匮乏,封疆大吏们只得联合向中央送信告急,再这样下去,不出一个月底帝国就会崩溃。苏哈托本想让中央多囤积一些土地,通过这些土地供给的食物巩固自己的猪族福寿军基本盘,进一步保证他们的忠诚,不过现在看来他的计划明显破产了,让出土地是大势所趋。

但苏哈托还是不希望满是猪族的首都被他族民众所填满。于是他把非首都地区的中央直辖区分割成三百余社区,委任大量中下层党徒进行编户齐民工作,并让社区内的动物负责地方防务和各项生产建设工作。按理说,这一举措有利于地方稳定,也可以作为对之前强制移民给民众们带来灾难一事的弥补。

但对虫豸抱有希望最后总会失望。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只知享乐,下派党徒的素质也高不到哪去。何况福寿政权干部的整体素质已经不能用良莠不齐来形容,简直称得上群魔乱舞。这些家伙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引发了不少基层民众的反弹,导致很多动物纷纷逃离属地投靠了抖森或羽毛球。他们下乡非但没有起到安抚兽心的作用,反倒进一步加剧了基层的混乱状况。

在逃亡群众的鼎力支持下,起义部队们的势力迅速巩固。抖森带着“复仇军”迅速占领了多座矿山和绿色保留地,将负责看守那些地方的猪族屠戮殆尽并作为食物。羽毛球也不甘示弱,带着“自由联军”轻松攻下了边缘地区的大片田地和几处城市保留地。但对苏哈托威胁最大的动物并非这俩,而是另有其禽。

在靠近首都福寿城的一处农场,一只原本就对苏哈托的所作所为极其不满的白鹅羽轻鸿因拒绝移民正式举义。他以“创仁政,伐无道”为口号,串联了多地反对派共同组建了“仁字军”。“仁字军”结构较松散,分为多个支队,在帝国各处进行游击战争,多次重创苏哈托直辖区内部的基层组织,大大削弱了对手的地方控制力。甚至在苏哈托疏于防范的保留地中开辟了多块根据地,使禁令成为一纸空文,逐渐发展成不逊于“复仇军”和“自由联军”的强大力量,并与两者合作对抗福寿帝国朝廷。相比另两支部队,“仁字军”的活动区域更靠近福寿帝国的中枢,时不时就会在首都附近搞点大新闻,扰的猪族权贵们心神不宁。

起初,苏哈托在得知仁字军存在后还自欺欺人地认为优势在我,觉得羽轻鸿一派不过是一群小毛贼,尚不需要他去重视。直到几天后,靠近首都的某一“仁字军”分支潜入了福寿军的军营并点燃了其中的炸药,击杀了三十几个苏哈托的忠诚党徒并溜之大吉。承受了惨重损失的苏哈托这才如梦初醒,慌张地开启了对三大起义军的进剿工作,从中央调集了大量家畜福寿军出征,向起义部队根据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按理说,坐拥着帝国的大量资源和大量火器,还有着远多于起义军的兵力,苏哈托就是硬耗也能耗死对面。但福寿军的实际战况却并不理想。三支起义军的指挥官们靠着自身广泛的群众基础、远比福寿军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术水平,生生把战况拖成了平局。反观福寿军一边,不了解情况的苏哈托还常常下旨进行各种奇葩指挥,成功的拖累了自己嫡系军队的进攻。

在苏哈托的神助攻下,资源充足的福寿军混成了对手的经验包。起义军屡战屡胜,甚至开始反攻……出于作为福寿帝国第一军师的责任感,本想安然享乐的里宾特洛甫终于看不下去了。为了避免苏哈托的骚操作把帝国搞崩,他主动请缨下场处理自家主公留的烂摊子,并施行了三项政策应对汹涌的起义狂潮。

首先,里宾特洛甫以出卖更多资源为条件,从施瓦辛格那里换取了更多先进武器以增强军备,从而实现了对起义军的火力压制,给予其很大杀伤,逐步了占据正面战场上的优势。

征得苏哈托同意后,里宾特洛甫迅速实行了第二项政策。这位军师改弦更章,不再指依托中央部队的战力,而是选择“以夷制夷”,号召十城封疆大吏共讨起义军,并宣布如果他们从起义军手中夺得了土地可以分得其中六成。里宾特洛甫深知放权给地头蛇很危险,有被反噬的危险,但这却是镇压起义的最好方法。这一政策在明面上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十城都派出了大量部队协助家畜福寿军,土地的利益似乎成功让地方势力参与到镇压活动中,起义军的根据地也迅速被压缩和侵蚀。

但在暗地里,镇压活动并不像明面上那么顺利,各城的做法实则是不一样的:万金城、铁弹城和喙州城三支势力的领导者对苏哈托最为忠诚,又受到了土地的诱惑,选择全力“剿匪”。但尴尬的是他们的领地附近起义军并不多,跨境执法又颇为麻烦,所以很难对起义形成有效的杀伤。而角州、蹄州、毛州、杂州都有一些地方实力派或是为护本族的犊子,或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或是为两头下注,主张给起义军一个投诚的机会。在地方实力派和起义军领袖的心照不宣下,一些起义军部队名义上投诚于这些势力,但实质上在地方实力派们的默许下保留过去的建制,伺机而动,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城中的苏哈托党徒进行的。而在另外三州更离谱,格陵兰、格尔、维克托尔三个优秀演员相互串联,共同打造了爪州、齿州、洞州三城的内鬼大本营,成建制地改编和帮助了大量陷入困境的起义部队,接管了他们的大部分土地,并虚伪地不断向中央报捷。

据后来统计,以上七州的地方实力派先后直接庇护了近四成的起义军,但起义军明面上的“减员”还要更多。事实上,起义军一共“投降”了七成左右,另外“归顺”的三成动物本来应该由福寿帝国下派的苏哈托嫡系干部监视。但老福寿军中较为勇敢和忠诚的那些苏哈托党徒绝大多数已经在之前的基层战争中死伤殆尽,余下的贪生怕死之徒也不敢去监管这些家伙。不得已,无可奈何的里宾特洛甫只好让地方实力派出官员去管理他们,而这些新派官员很快就被假投诚的起义部队们发展成了自己人。

起义军明面上的人口减少和占地缩减使得苏哈托非常高兴,这位皇帝再次变得乐观了起来,认为里宾特洛甫的“剿匪”工作起了成效。但亲自负责此事的第一军师可不这么想,他早看明白了地方实际遍地内鬼,危机并未远去。为了打压从中央到地方可能潜藏的“起义军余孽”,他拍板使用了最狠的一招:肃反。

里宾特洛甫的肃反整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围猎式肃反”为主,他亲自出巡并组织福寿、万金、铁弹、喙州四城军队联合搜剿潜藏在保留地之内的起义军。经过一系列战斗,减员后剩余的三成起义军死了三分之一,其他义军要么被迫潜伏在一些兽迹罕至或易守难攻之地,要么跟随三大起义军的主力撤出保留地,进行战略转移。在确定起义军已经翻不起大浪后,里宾特洛甫命各路人马鸣金收兵,把马拉任命为肃反委员会会长,并让他对保留地的边界进行搜剿。他选择这种做法是别有深意的:为了清除可能对帝国造成威胁了中间群众力量。保留地边界一向不够明确,一些生活在交界处的动物成了自由民,没有被纳入地方十城或编户齐民的体系中。里宾特洛甫怀疑他们会和义军勾连,因此命令马拉对其进行审查,有问题者抄没家产并直接杀死,无问题者则编入社区户藉。后面的事情大家从道德层面上推断应该已经猜到了,马拉一众在这些地区滥杀无辜,四处抢掠,受审的自由民们多半被诬陷迫害至死,少数奋起反抗投了起义军,最终通过审查被编入户籍的不足1/10。但罪魁祸首马拉也没得意太久,他最后捅了个大篓子,不仅因此死于非命,还给帝国招致了一次可怕的报复。

大肃反的第二阶段是“指标性撒网”,要求地方所有势力完成抓捕百分之一的叛乱分子交由中央处理的硬性指标,否则视为叛国处理。这次行动确实起了效果,在地方苏哈托党徒的帮助下,大量亲义军动物被逮捕送往秘密监狱所在的禁区。即便地方实力派和起义军分别通过瞒报和劫囚等手段营救了其中一部分,最后还是有六百多动物沦落敌手,在监狱内受到了残酷折磨。

第三阶段是“中央大肃反”,本质上是福寿军首都猪族统治集团的内斗,没什么好说的。唯一值得注意的点是诸如香猪一类的旁支猪族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失利,逐步被边缘化,地位显著下降,其中的部分成员逐渐变得对福寿帝国政权有所不满。

在里宾特洛甫的一番操作下,福寿帝国终于在明面上安定了下来。虽然地方上依旧暗流涌动,国算不上泰,但民起码暂时是安了。苏哈托也终于可以安然坐在王位上,依靠巧取豪夺享用民众的脂膏了。如果接下来苏哈托能痛定思痛,吃相稍微好看些,把他在帝国建立前的狡诈和野心拿出来,试着通过一些惠民政策改变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或许他的政权还能延续的更久。但他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甚至出于对里宾特洛甫政治才能的嫉妒而疏远了自己帝国的裱糊匠,选择沉溺于荒淫无耻的生活之中,这注定了他的帝王之路走不远。很快,地方势力们就会接二连三给他带来“惊喜”,直到把他推入深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