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如何制作琉璃40(1 / 2)

《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故事中说,近者热而远者凉,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温度”这个概念。

此后千年,人们习惯用寒、冷、凉、温、热、烫等来表示温度,读书人们甚至还造出了很多的优雅词汇来描述它们。

例如,寒峰、冷烟、凉风、温酒。

但你若不肯糊涂于这不够精准的描述,于是去询问书院里的夫子,寒锋有多寒,冷烟有多冷,凉风有多凉,温酒有多温,就会被当成课堂闹事,挨了戒尺,打将出去。

所以,中国古代的“温度”概念及其发展,一直困在“定性分析”之中,不得脱离。

世界上第一只定量温度计,是由与赵士祯同时代的伽利略,在1593年发明的。

如今是大明1566年。

叹矣!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百家之学遭遇断绝。

然儒家传承千年,从一种先进文化思潮慢慢转变成皇帝的御民、愚民之道,犹如抱薪救火,结果自然南辕北辙。

所谓读书,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

全大明凡是读过书的聪明人都治人去了,便形成极致的内卷。

人这玩意,治得再好,道德境界再高,能比猪肉好吃吗?

不能吧!

还是马克思说的对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是以建国以来,儒家之道渐遭抛弃,理工为主,文史为辅,算是极致重压下的反弹。

玻璃部部长吕离,这是一位头发灰白,已近花甲之年的老者,出自琉璃制作匠户世家。

林余曾亲眼见过吕离制作的一件宫殿琉璃礼器。

颜色白如凝脂,形状阔似宫殿,宫殿各种装饰,如飞檐、窗棂、屋内八仙桌椅、桌旁三位小人……

细微处才见真功夫,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这样的一个琉璃制作大师,既然说了温度计制造不出,那必定是制造不出。

林余思索片刻,放弃了直说现代玻璃工艺的制作方法,决定还是先问问琉璃的制作工艺,再行改进之法,最是稳妥。

他问道:

“吕部长,琉璃器是如何制得的?”

吕离见林余认怂,心中不由得意。

老话说得好,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位年纪轻轻的管事老爷,说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奇技淫巧,也就十三岁小孩才会感兴趣罢了。

他可倒好,便真以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竟敢到他面前指手画脚来了,当真是尾巴都翘上天了。

什么狗屁温度计?

哈哈,不懂行的嫩雏,一说话就漏了馅。

陈国保也是,好歹也二十多年的手艺了,竟给他唬住了,此刻也一脸沉思相呢。

吕离心中瞧不上这油嘴滑舌的年轻管事,面上却更加恭敬,回答道:

“管事老爷听我老头详说。”

“制作琉璃器的第一步是做模。用蜡做模,模雕刻好后,再用青铜脱蜡制作法制作琉璃器。

把闵地运来的漳浦各色水晶、炼丹术所用铅丹、配置好的用来上色的釉料等混合,烧熔了,再加入乳浊剂和一些用来上色的矿石粉,倒入蜡模周围,吹塑或造型,最后冷却即可。

一般来说,制作一件大型琉璃礼器,需要半月有余,中间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错误,否则前功尽弃。呵,没有几年的熟练功夫,连入门都未必呢。”

吕离说话声音越来越响,到了最后,隐隐有师傅教训学徒的颐指气使了。

旁边的木工部部长拉他衣服,他竟恍若未觉。

水晶、铅丹、釉料、乳浊剂?

水晶是琉璃主要原料,要想烧熔,至少要1700度以上的高温。

古代可没法达到这种温度,于是加入铅,降低熔点。

釉料是各种金属矿物,可使得琉璃呈现出各种瑰丽颜色,例如铜成蓝色,铁成绿色,锰成紫色,钴成紫红色。

不过,乳浊剂是做什么的?

“乳浊剂?”林余有些疑惑,问道:“这个起什么作用?”

吕离见林余真的一副勤学好问姿态,心中轻视之心稍稍收敛,又答:

“降低琉璃的透明度。如果不加乳浊剂,出来的琉璃就是透明的。透明琉璃,不如各种色彩的琉璃好看,自然就卖不上价钱。”

林余顿时长了见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