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锦州又起战火(1 / 2)

紫禁城,勤劳朴素的劳动模范崇祯皇帝照例坐在乾清宫中批阅桌上那一大堆奏折。旁边仅一个大伴王承恩侍候。由于粮食缺乏内帑无银,那些年岁稍长的宫女都被他赶出宫去嫁人了事,唉!朕实在是养不起那么多人。

崇祯是除了朱元璋之外大明朝工作最努力的皇帝,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

后人批评他是无能昏君,可当时根本没有朱家人比他更强,那些福王德王鲁王等之类的亲王郡王就是一群养着浪费粮食空气的公猪,除了吃就是生孩子。年年领着国家发放的俸禄,混吃等死。

一般亲王年俸一万石禄米,洛阳的福王更是达到惊人的十万石禄米,郡王两千石禄米,还有各类丝绸布匹衣服之类也需国库中开支。

另外还有几十万龙子龙孙封为镇国将军、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中尉、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都需要朝庭养着,每人几百石至一千石不等。平均算他最底一百石,朝廷亦需每年白白支出几千万石禄米。

几十位亲王几百个郡王几十万将军中尉种着国家给的免税免赋的良田之外还巧取豪夺老百姓的土地,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失土农民,失去土地的百姓无奈之下只得走上造反一条路。大明朝的灭亡,这些祸国殃民的公猪要负很大的责任。

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分封藩王的初衷是让各藩王镇守住一方边关,保卫大明江山。谁知后来完全偏离了方向,朝廷被藩王反噬,成了断送皇明的推手。

大明朝灭亡,无数忠臣烈士殉国。活下来的都是些软骨头文人。史书便是由这些投降满清的文官编写的,这帮文官在明朝为官时都是些奸臣佞官赃官,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惘顾国家民族的生死,搞垮了大明王朝,为汉人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直到后世民国时期还被这帮奸臣的恶劣行径影响着。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耻,他们便将崇祯这位前老板使劲往死里黑,拼命往崇祯头上扣屎盆子。

东林党人的大本营在南方,这反倒让他们躲过城破之劫。一年后南京城破,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人士利索的投向了满清。这水太凉头皮痒后来在清廷得不到重用,又开始反攻新主子,引来郑成功攻打南京城。

负心多是读书人,仗义每多屠狗辈!

明朝的士绅官宦吸干了大明帝国的血肉,换到清朝继续上班,怎么可能说前老板的好话呢!倒是一些草莽农夫不甘心被异族统治奋勇斗争,流民大军中的李过、李来享、马进忠、郝永忠、李定国等人又奋力抗争满清几十年。

崇祯17岁继承长兄(便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天启朱由校)的皇位,一个宫门外都没出过的小青年能有什么见识。不幸的是又遇上了一帮眼高手底,只读过四书五经之类的腐儒酸书,平时足不出城只知在家闭门琢磨如何讨好皇帝排除异己。不知民间疾苦,却又自私贪财的衮衮诸公。

一遇上天灾人祸便说是天子失德,让崇祯下《罪己诏》,他们什么错都没有。

崇祯勤政爱民,心中只想厉精图治中兴大明,实是位有理想的皇帝,从他最后的遗言:任贼分裂吾身勿伤百姓一人,便可得知。无奈遇上了一群心怀二心自私自利的猪队友。早期年幼时受东林佞臣愚弄,待年长时大船已破,又无帮手苦苦熬了十七年终于无力回天。崇祯受的苦,后世很多人只怕会一跳了之。

认真工作的昏君崇祯瞪着长期熬夜而导致红肿的双眼,对着一份内阁送来的塘报恨恨地说道:“东虏又要开始搞事了”

这是一份锦州守将祖大寿送来的塘报,还有兵部的一份决议。

塘报中说到錦州城外出现了大批的建奴八旗兵,连皇太极亲领的镶黄旗正黄旗白巴牙喇亲卫军也到了,肯定要搞大动作。

“唉!正是国事艰难啊!这洪泰刚刚称帝,便欲大动干戈,念念不忘要对锦州下手,真是岂有此理!”崇祯用手指敲敲额头,

“承恩!就依照兵部的这份决议传旨!让正在陕西的洪承畴、孙传庭停止追剿流寇,率军赶往锦州。卢象升从河南陕南撤回,领军赶赴山海关。宣大总督梁廷栋守在大同宣化一线,加强巡防以防外敌。蓟宻总督吴阿衡对燕山长城加强巡防。同时,将此决议发往锦州。”

“是,万岁爷!奴婢这就去办。”崇祯的这个最忠诚的太监、大明朱氏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贴身秘书长司礼监秉笔太监、从小的玩伴,后来一起在景山上吊、死后同葬一处的王承恩领命而去。

出了乾清门,王秘书长伸手用袖子抹了抹眼泪,自己打小侍候的小主子实在太可怜了!虽说是天子,却身穿破衣,吃的饭菜也以素菜为主,天天熬夜操心国事。年纪轻轻,白头发比自己四十多岁的人还多。

“每天都是坏消息!朕的江山山河破碎,天灾蝗灾频繁,赤野千里,百姓流离,这日子何时是个头?这帮该死的臣子,只会伸手向朕要粮要银子,从未有过好用的主意。朕能依靠谁去?朕的命好苦啊!”

见四周无人,此时年仅26岁的崇祯,偷偷地抹把眼泪,甩了甩头停止自言自语,又开始批阅成堆的奏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