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少年人高谈论天下(1 / 2)

沈清川和叶醇聊了起来,酒喝得越多,沈清川说得越多,渐渐地聊起他自小的生活:沈清川幼年时家贫,父母每日辛勤劳作于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勉强维持生计。家中亲戚生活拮据没有能力伸出援手的。

然而沈清川对学问的渴望是磨灭不了的,自他懂事起,见到村中那些识字的长者手持书卷的样子,让他羡慕不已。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负担他的学费。

但是他见到长者们讨论时便候在一旁,见长者中有谁要起身活动活动筋骨或是要回家的,就赶忙走上去扶着长者,趁机问几句不懂的问题。就这样慢慢凭借勤奋和毅力打动了村中长者,熟悉起来之后,他又找机会借书自学,农闲时更是抓紧时间看书。

在周围长者们的帮助下,沈清川的学问日益精进,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名气在周边传开后,偶然的机会被县城中的私塾先生见到了,考校之后欣喜不已,收他当了学生。

再后来,沈清川在某次文会上想尽办法和当世有名的学问家乐文松见了面,凭借才华立刻吸引了乐文松的注意,再然后,当时乐文松已经受邀成了木兰城东轩书院的院长,即将去上唐国了。

沈清川果断地下定决心,跋涉千里至木兰城求学,从此在东轩书院开始了艰苦的求学生涯。每日粗茶淡饭,两件青色衣衫洗得发白,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沈清川不过半年就拿下了书院首席的位次。

在百川酒肆的二楼正中间,书院学生们将几张桌子和几案拼在一起,围坐着。几瓶上好的桃花酿散发着淡淡的酒香。

这时候,沈清川的朋友们说起这次沈清川春榜考选又拿了头名,顾怀卿不出所料又是万年老二,这下子顾怀卿又要气死了。说到这里,众人高声笑了起来,他们就是看不惯顾怀卿被帝都公卿家的贵女们捧着,好像他的眼里从来没有这些普通人的样子。

随着夜色渐深,学生们一次次斟满了杯中酒,兴致愈发高涨起来,就着这次木兰城的官员考选策论题,谈起天下大势来。

“今年木兰城的春榜,真是考验我等学识的绝佳机会啊!”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名叫袁子廷,是书院中的佼佼者。

“是啊,特别是那道关于风炎皇帝时代的策论题,真是让人心生感慨,思绪万千。”旁边的张文炎接过话茬,他是众人中比较有钱的那一个,也是书院中的辩论高手。

“风炎皇帝从一个被诸侯们看不起的庶出皇帝,到最终却能够一统东陆,真是让人佩服万分。”袁子廷感叹道。

“不错,虽然他登基的手段不被大多数人认同,但他却能在短短两年内,颁布十一宗税诏,亲征翊邡,将东陆局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文炎点头认可。

“依我看,风炎皇帝白清羽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够洞察时局,抓住机遇。”袁子廷分析道,“他深知东陆诸侯的弱点,也明白蛮族的威胁,因此他果断采取行动,将翊邡纳入王域,为对抗蛮族奠定了基础。”

“你说得对。”张文炎先是认可了袁子廷,然后说:“但他最大的智慧,还是在于他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淮安江家的响应,淳国和西华的支持,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过,风炎皇帝的决策也引起了诸多诸侯的反对。”袁子廷话锋一转,“特别是楚卫,他们因为担心失去云中的控制权,所以对十城联盟持反对态度。”

“这也是情理之中。”张文炎立刻补充道,“但风炎皇帝能够不顾一切,坚持自己的决策,这种魄力和勇气,也是让人敬佩的。”

两人你来我往,讨论得越来越激烈。围坐的众人纷纷围拢过来,加入这场激烈的讨论之中。一时间,整个院落都充满了激烈的讨论声和爽朗的笑声,学生们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

突然间,不知谁说了句,“可惜风炎北伐功败垂成,为之奈何,奈何啊!”

听着这句令人怅惋的话,场面突然安静了下来。

堂中一阵春风吹过,吹动了二楼屋檐下挂着的风铃和旗子,学生们又激烈地讨论起本次春榜涉及胤喜帝四年春天东陆十六国局势的策论题,这个话题又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各位,如今东陆十六国的局势,真是错综复杂啊!”穆正行率先开口,他手持酒杯,眼中闪着些许迷茫的光。

“是啊,自从前几年天启变乱后,东陆的局势更是彻底乱了套。”旁边一位名叫赵元均的学生接过话,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乱世的无奈。

“我听说这背后还有长公主白凌波的影子,皇帝不过是她的傀儡罢了。”另一位学生凑上来补充道,他的话让众人不禁唏嘘。

“不过,皇帝也并非毫无作为。”另一个学生立刻反驳道,“他在文化上还是很有进取心的,依我看,皇帝总是要摆脱长公主控制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