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初论建军思想65(1 / 2)

赵祯认同的点着头,眼中满是赞赏,他开口说道:“杨帅所言极有道理,之后写个劄子呈上来,朕与内阁商议后正式施行。”

杨文广抱拳行礼道:“末将遵旨。”

关于练兵与练将的问题探讨结束,赵祯又主动引出了另一个话题:“杨帅说说,为何我军对外作战总是败多胜少?”

杨文广心中顿时警铃大作,他很清楚,但他不敢说,只能含糊着道:“臣觉得,这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赵祯笑着替他说出:“朕认为,一切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将从中御’这四个字所导致。”

杨文广闻言,微微弯腰,不敢搭话。

“若皇帝能亲临战场,自然可以亲自指挥,但皇帝远在千里之外下达命令,等诏令抵达阵前,战场局势早已大变模样,便是再周全的部署也绝无获胜的可能。

“若说阵图还能给将领一些辗转腾挪的空间,那么‘将从中御’就直接锁死了将领的一切动作。”

杨文广虽是武臣,但对大宋为何要施行‘重文轻武、更戍制、将从中御’等等政策,还是了解的。

尽管赵祯对待下属很随和,但这不代表什么话都可以和他说。

这事不能碰,更不能说,只能听着。

赵祯继续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凡是信了这句话的武将,没有一个能落个好下场。如你所说,统帅带领十万兵马,若不加以节制,兵祸立刻就会发生。”

“然而节制太过,又使军队丧失了一切主动能力,便是兵仙来了也打不赢。”

“军队必须要节制,但又不能太过节制,朕觉得,将从中御就太过了。”

“军权需要分割,但不能分割的到处都是,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兵权,若有战则授予率臣带兵权。军士在外,受三衙和率臣的双重管辖,这对中枢与地方而言,已经足矣。”

“至于军队内部的分权,朕设想:指挥官负责领兵打仗;军法官维持军纪思想;粮草官分配装备物资。”

“指挥官由主将担任,军法和粮草二官由副将担任,三者各司其职,共掌军队。如此,地方军权的分割也足矣。”

“至于派遣内侍或文官为监军,则只充当耳目之臣,不可由此二者钳制军队,否则外门指导内门,必将导致战败。”

杨文广恭敬地行了一礼道:“官家对军队制度的思考竟如此深远,臣佩服。”

赵祯摆了摆手道:“朕也是门外汉,说的也不一定对,只是与杨帅随便聊聊。军队之制还是要从实战中摸索,不同朝代适用不同的制度。”

“譬如秦汉军功爵位制,隋唐十六卫府兵制,皆是战时为兵,无战为农,同样也是兵将两不知,都是在战斗中磨合,但秦汉良家子开疆拓土,战无不胜,隋唐健儿长征万里,横扫六合。”

“由此可证,兵将两不知并不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因素。朕觉得,军队的‘建军纲领、军纪赏罚、后勤装备’三者,对保证军队战斗力更重要些。”

“军兵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还是为了封侯拜相、亦或是为了混口饭吃。”

“为了保家卫国而战,那就要驱逐侵略,收复国土,解救百姓,那自然要豁出性命去战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