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贤献策117(1 / 2)

三日后,泡在营地里,继续训练徐盛部曲,准备迎接新兵的刘封突然接到刘备的召唤。

于是,刘封匆匆赶回州府。

见了刘备之后,发现对方正在看着并没有什么急事。

看见儿子来了,刘备表现的很是高兴,冲着刘封就是招手。

“封儿,且坐到为父身边来。”

刘封自无不可,乖乖的坐了过去。

“父亲,您找我有何要事?”

听到这话,刘备故作不快:“怎么,为父若是想你了,还得有事才能叫你过来看看?”

刘封只能讨饶,告罪了一番,刘备才放过了他。

言归正题,刘备指着案几上的几卷帛书,皱着眉头道:“近日里,元龙、长文、子敬三人都上书言事,只是方向却是南辕北辙,为父犹豫不能决,就想听听你的意见。”

得了刘备的允许,刘封打开帛书看了起来。

第一封帛书,是陈元龙的手笔,他希望能够加强琅琊的兵力,往北发展。

眼下青州无主,群雄并起,袁谭据平原、济南,田楷占乐安、齐国,孔融有北海,蔡振守东莱,皆是无能之辈。

况且青州有盐铁之利,又是徐州北边屏障,无须全据青州,只需要拿下黄河以南,就可占据青州大部,并有黄河天险。

按照陈元龙的估计,可先联合孔融,拿下东莱,再以东莱、琅琊为根据,往攻田楷。至少也可以和袁谭平分乐安、齐国,如此一来,孔融北海可保,而袁谭在青州的领地也会被黄河一分为二,难以为继。

陈登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上袁绍在青州的统治算得上真实有效的,仅仅只有黄河以西的平原一郡,其他郡国名义上从属袁绍,却是豪强并起,各自盘踞一方。

往往袁绍派往青州的官吏都不敢过河上任,实在是因为青州豪强屡次杀戮袁绍所遣之官,而袁绍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最后也直接导致了官渡之战开始时,臧霸一月破三郡,直接把战线推到了黄河边上,而袁谭纵然兵力占据优势,却迟迟打不开局面。

陈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借助孔融是己方盟友的优势,在青州先行圈地。

田楷是没救了,也不能救,救他就是和袁绍破盟了。

既然如此,不如和袁绍一起分了它,如此一来,孔融的北海一国也将会被徐州包围在中间,日后甚至可融为一体。

北方有了青州这么大片的缓冲区,琅琊郡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不能不说,陈登的战略是非常有眼光的,也极具可行性。

而且刘封相信,袁绍那边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如此一来,了结了青州战场,袁绍就能集中全部精力去对付公孙瓒了。

刘封记得很清楚,今年袁绍对公孙瓒的战绩可是相当难看。

在鲜于辅等人的帮助下,先大破公孙瓒,可结果却迟迟拿不下公孙瓒的根基,最终粮尽而退时,被公孙瓒追击大破,尽失辎重。

袁绍这次损失可是相当惨重,最能打的鞠义军还损失过半,这可都是百战精锐。

更惨烈的是,辎重居然尽数丢光,这里面可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大量的甲胄、军械、以及大车。

这些损失比起百战老兵的损失更让袁绍心疼,毕竟部曲是鞠义自己的,而装备盔甲却是他袁绍辛辛苦苦攒出来的啊。

打完之后,袁绍又开始犹豫起来了,竟然想要和公孙瓒议和,只能说袁绍对公孙瓒是真有阴影的。

历史上最后公孙瓒灭亡,真就是他本人疯狂到找死的地步了,而不是袁绍真能打败他。

而袁绍直到公孙瓒***的建安四年年初,都想要和公孙瓒议和,而不是彻底扫灭对方,可见白马义从的威名之烈。

不过刘封觉得,至少今年袁绍的求和,除了白马阴影的效果外,还是有一些缓兵之计味道的,他吃了大败仗,要是公孙瓒趁势重新反扑,那乐子可就大了。

毕竟大半个冀州原来可是支持公孙瓒的,袁绍才是后来者。

只是袁绍也想不到,公孙瓒眼下也已经没有反击的力气了吗,他的求和反倒是又暴露了心虚的底子。

放下陈登的帛书,刘封又拿起了另外一封。

这一封是建议刘备抓住机会,往西发展,可先行占据鲁国、沛国这两个郡国。

刘封笑了,这必然出自陈长文之手。

陈长文在帛书中认真分析了局势,认为不论是北上青州,还是南下广陵,都会为徐州引来袁绍、袁术这样的庞然大物为敌,实不可取。

唯独豫州,眼下虽有刺史郭贡,可州内却是四分五裂。

撇开屡次遭到董卓军洗劫而受损严重的颍川郡不提,剩下的汝南是袁家的基本盘,即便派兵占领,也很难控制的住,梁国则是郭贡占据,其拥兵一万余众,又有刺史的名分,暂不可图。

至于陈国,有陈王刘宠和国相骆俊,此二人有勇有谋,又得陈国百姓之心,可为盟而不可图也。

唯有鲁、沛二国,尽在徐州之侧,混若一体,国内又无国相就任,若是刘备此时出兵,当可轻松得手。

另外,陈群还委婉的提醒了一句,陈登之父陈珪,曾任沛国相,而且时间就在几年之前。

当时陶谦实力达到巅峰,横跨三州八郡,表奏陈珪任沛国相。

陈珪在沛国期间,为政清明,镇压匪患,得到当地士、民的好评,留下不少遗泽人脉。

后来陶谦势败,袁术占据了庐江之后继续扩张,陈珪手里没兵没粮,只能离职逃回老家下邳。

若是刘备表奏陈珪为沛相,当有事半功倍之效。

同时,陈群还自承他家在豫州也素有薄名,若是刘备不弃,愿为刘备效劳,安定地方。

陈群这个建议就比较保守,但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成功的几率很大,而且最关键的是还不得罪人。

因为不论是鲁国还是沛国,现在连个国相都没有,更不是谁的旧有地盘。

刘备如果出兵拿下来的话,既没有受到强力狙击,也不会得罪任何强敌,有些类似白捡的好处。

而且鲁、沛两国就紧贴着徐州,完全可以与徐州融为一体,还能遮蔽东海、下邳的侧翼。

尤其是鲁国,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鲁国虽不大,虽然只有六个县,却地处交通要隘,上下左右连接三州八郡,东海、彭城、泰山、任城、东平、济北、山阳、沛国整整八个郡国。

只在鲁国驻扎一支精锐,可随时威胁兖州五个郡,可谓是锋芒在背。

不把鲁国给拔除了,兖州对徐州就毫无战略主动可言了。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从战略角度来说,也是相当正确的。

控制了鲁国,就辐射了半个中原地区。

刘封最后看到的,则是鲁肃的建言帛书。

与前两份相比,鲁肃的帛书立意要更加高大,更从大战略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陈登的策略是北进,陈群的意见是西扩,那鲁肃的意见就是南征。

鲁肃指出眼下是南下的最好时机,周围所有军阀都陷入泥潭而抽不出手,广陵目前没有太守,代理郡务的袁绥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其人虽然有才,也为政清廉明事,可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过于谦弱,且不知兵。

这样一个代理太守,若是承平时会是一个最佳选择,也能得到各县的支持。

可现在是乱世,广陵士、民们最缺乏的是安全感。

明公刚以数万大军,旬日之间横扫琅琊,震动山东,广陵士、民必心生敬服,热诚以盼明公大军南下,广陵唾手可得也。????若是延误时日,等到袁术腾出手来,必定派遣大军与主公争夺广陵,届时战火弥漫,生灵涂炭,就算打下了广陵,可得到一片白地,又有什么用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