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太史欲来107(1 / 2)

整齐嘹亮的吼声,震动四野。

区区千人的气势,直冲云霄。

“好,好!封儿你练的好兵啊!”

刘备心里惊讶之极,丹阳兵是什么成色,他老刘还不清楚吗?

他自己在去年就接手了四千人,训练整编,丹阳兵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纪,松弛散漫,骚扰平民。

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使用了各种手腕,才在几个月内整肃了军纪,把丹阳兵给消化了。

可现在,刘封跟前的这一千人,真的可以算是脱胎换骨,只是在军纪严明上,已经全然不逊色于他曾经在洛阳所见过的北军了。

区区一个地方郡国兵,居然有着北军的军纪,这就未免有些吓人了。

人家北军可是职业军队,拿着高额薪酬的,待遇极其丰厚。

也不知道自家儿子是怎么练成的。

“尔等为保徐州父老乡梓,浴血奋战,本牧十分欣慰,也为尔等高兴!”

刘备很快就回过神,说了几句官面话后,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传我令,徐盛营骁勇善战,冲坚毁锐,乃是我徐州精锐之师。今日特赐汝等酒肉,人尽有之。”

“谢方伯恩赏!”

刘封所部三呼万胜,感谢刘备赏赐。

军中禁酒,又少肉食,今天不但有酒有肉,还有赏钱,自然人人欢欣鼓舞。

可即便如此欢喜雀跃,队伍却依旧没乱,士卒站在原地,虽有交头接耳之像,却没有乱窜之人,已经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军纪严明了。

刘备更为欣喜,让徐盛领部队回营休息,同时又让亲卫部曲接手泰山军俘虏,最后还派专人运送酒肉,犒劳刘封所部。

刘备带着刘封回城,一番庆功。

*************

青州东莱郡黄县,太史慈府上。

太史慈正与刘备派遣来征辟他的周教闲聊。

三国演义里说太史慈家境贫穷,孤儿寡母,可实际上太史家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寒门,而是地地道道的豪强,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产业。

太史慈本人可是文武双全,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同时还擅骑马,能突袭,骑射,有谋略,读经典,曾任本郡奏曹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汉末年豪强英杰。

这样的人,哪里是寒门能养的出来的。

自从随刘备军击破了管亥,解了孔融之围,太史慈自觉已经报恩,又不见孔融重用,只能遗憾归家。

太史慈救北海,虽然有他本人重情重义,想要报答孔融关照母亲的恩德的因素。可另外一方面,从太史慈进北海后的举动,也能看出他想要在孔融面前展现才能,得其重用。

这不怪太史慈想的多,他自辽东归来之后,母亲告诉他北海相孔融闻知其名,礼重其行,十分称奇,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的情况,同时还奉送赠礼作为致意。

这就不得不让太史慈想入非非了,既然孔融表现的如此礼重于他,那自己若是能够展示才能,岂不是能够就此出人头地了?

因此,杀入都昌之后,太史慈请求孔融给他数千兵马,他愿领之破敌。

结果自然是让太史慈大失所望,孔融不听其言,婉拒其请。

后来突围求援,带来刘备,孔融因此得济无事,于是更加重视太史慈,甚至不惜夸赞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

可结果呢?

没下文了。

太史慈要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么一句夸赞,而是机会。

可孔融就是不肯给,想给的刘备又没资格。

于是太史慈直接告别惋惜的孔融和眼馋的刘备,返回东莱去了。

归家之后,太史慈把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其母极其失望,但也只能委婉道:“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

经此一事,太史慈心里更加绝望。

如果连孔融这样口头上如此器重他的人都不会给他机会,那他还有出头的日子吗?

就这样,太史慈在家呆了一年多,听闻刘繇已经在江东站住了脚,正在与袁术交战,心里又生出了希望,想要去刘繇那里试试。

就在他想等春暖花开,路途好走的时候动身出发前,家里居然来人征辟了。

太史慈和其母焦氏又惊又喜,还以为是孔融终于开窍了。

结果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来征辟太史慈的并非孔融,而是一年多前,被太史慈当救兵搬来的小军阀刘备。

太史慈刚开始时心中是又不忿又窃喜又委屈。

不忿是自己难道只配被如此小军阀看重吗?

刘备虽然贵为平原相,也是两千石的郡守了,可他毕竟没有地盘,就连平原县都被袁谭给占领了,本人只能靠着公孙瓒养着,颠沛流离,哪里是正牌国相,千里诸侯所能比的?

窃喜是原来也有人能看的出我太史慈之能,只是这样的人却只能颠沛流离,而孔融却怎么就如同目盲一般,不识英雄?

最后的委屈,自然是因为刘备没有地盘了。

这样的刘备,太史慈是不可能会动心的,虽然觉得有些愧疚刘备的一片诚心,可太史慈还是想先去刘繇那里试试,不管怎么说,刘繇也在扬州已经有了两郡的地盘了。

可没想到的是,来使竟然自称是徐州来使,刘备已经接任徐州牧,掌徐州五郡大事,想要以从事之礼征辟太史慈。

这下可把太史慈和太史焦氏给震惊了。

尤其是太史慈,他当时可是接触过刘备本人的。

这短短一年,这待人赤诚,言谈亲切的刘玄德,竟成一州之牧了?

而太史慈的母亲焦氏,更是惊喜莫名,心里还有些埋怨自家儿子,怎么都认识了州牧却还不知道主动投效呢?

等到周教将刘备领兵援徐,随后又被前任使君陶公挽留,驻扎小沛,最后在陶公病逝之前,接任徐州的一番缘故详细描述了一遍。

这时候,太史慈和母亲才明白了这次征辟的前因后果。

太史慈心中不禁赞叹,昔日见那刘玄德,只觉得对方手臂过膝,耳垂厚重,是个有福分的人。

只是想不到对方福分会如此之大,真是天上掉下个州牧来,硬是砸到他刘玄德的脑袋上了。

想到这里,太史慈忍不住开始动心了。

他和刘备也算是老相识了,昔日相交,刘备就有招揽的想法,只是自己不愿而已。

现在对方刚一上任州牧,就如此郑重其事的派遣使节前来征辟,不论是诚心还是知遇,都可以算得上是独一份了。

太史慈忍不住想要仰天长啸一句。

你孔北海妄称天下名士,竟还不如人家刘玄德有眼光!

没想到,周教随后还取出了孔融的推荐信,信中盛赞刘玄德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建议太史慈不妨考虑一下,可去徐州看看。

周教神秘兮兮道:“方伯恐子义难请,特修书一封,恳求孔北海帮忙举荐,由此可见,子义在方伯心中的地位啊。”

太史慈感动非常,对此深信不疑。

他却是不知,如果不是刘封提醒,刘备还真想不起他了。

当日,太史家设宴款待使节。

晚间,太史慈与其母商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