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杀鸡儆猴(六更爆发求首订!)97(1 / 2)

古姜是戚县人,在曹操第一次征伐徐州的时候,就从家乡逃亡,幸运的避开了曹军的屠刀,活到了现在。

古姜从小就运气不错,长大了之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婆娘生了娃,原本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可曹军的血腥改变了他的世界。

但从结果来看,他还是幸运的,毕竟能从戚县逃出来的百姓并不多,更别说古姜还拖家带口,更成功的在郯城县里找了个工,勉强能养活了年迈的父亲和妻儿。

在得知徐州新任州牧刘使君想要屯田,召集民户的时候,古姜犹豫再三,最终辞掉了雇工的活计,选择了报名。

毕竟土地,是刻在汉人骨子里的,对于古姜来说,一个能让自己拥有土地的机会,值得用一切去换取。

古姜一家四口人,三个大人,一个孩子。

符合条件的古家,很快就被通知通过要求,被分配到襄贲县屯田。

古姜一听,有些高兴,毕竟襄贲可就在郯城旁边,靠着州牧老爷近些,总会更有安全感。

尤其当古姜听说还是州牧老爷家的公子亲自护送他们的时候,那更是喜出望外。

州牧公子要是常驻襄贲,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二月初三,经历过一天的跋涉,古姜带着家人在州牧家公子的护送下,来到了襄贲县。

这里有上好的屋舍可供他们居住,晚上还提供了一顿米粥,房屋内竟然准备了柴火和稻草供他们取暖。

古姜只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让他忍不住遐想起料理自家田地的美景了。

第二天,鲁肃手底下的长吏们开始走街串巷,告诉他们安排的村落。

刘封特地交代了,所有人统统打乱,错开分配,以免出现大姓霸村的事情。

这一点,鲁肃落实的很不错,古姜很快就被编入了溪山村。

这个村子距离县城不远,其实现在所有的村子都不远,毕竟就这么点人。

五百多户被暂时分成了十个村子,并设置了两个亭长,十个里长。

古姜非常顺利的来到了溪山村,非常顺利的被分到了田地,其中竟然有十亩地是水田,还有二十亩水浇地,剩下的旱地大部分也都是中田,仅仅只有十亩下田。

这让古姜喜出望外,这可是足以传家的根啊。

之前州府中宣传说能每户分田80亩地,他其实并不怎么相信,觉得能分个一半,甚至30亩就已经是老天眷顾了。

可没想到,州府说的话居然这么准,一点都不缺额少份。

难怪州府的人都说新来的刘使君是个好官,不但打跑了屠杀咱徐州人的曹兖州,还大公无私,体恤平民。

听说州府都没有粮食了,刘使君还硬是找大户老爷们借了粮食来施粥。

好多灾民都说,如果没有刘使君,他们早饿死在城外,喂了野兽了。

古姜虽然没喝上那救命粥,但对刘使君一样很有好感。

他一个平民,也无权无势,只能遥祝刘使君长命百岁,多子多福了。

很快,答应好了的种子、粮食、农具都发放了下来,甚至还发了一条薄薄的被褥,只要在里面塞上干稻草,可是贼保暖的。

眼看着日子一天过的比一天好,古姜心里自然是说不出的美。

可唯有一件事,让他有些头疼。

这麻烦事,就是他的老婆。

古姜的老婆原来姓陈,嫁给古姜之后,就成了古陈氏。

这女人哪里都好,孝顺公婆,体恤丈夫,疼爱孩子。

可就是心气太小,不能吃亏。

但凡被人占了一点便宜,那真是点了雷公似的,非要大闹一番才行。

这一次,官府放粮食,原本说好了,像他们这样的人家,每个月放粮四石半,两个壮年劳力,每人一石半,古姜的父亲给一石,孩子给半石。

这样的粮食,足够他们吃饱有力气务农了,

可真发放的时候,古姜他们家只领到了三石三斗粮食,有一石粮食不翼而飞,另外两斗是要孝敬给来分粮的长吏们的。

要没这点东西,这粮可不好拿。

古姜有些郁闷,自家媳妇咋就不明白这道理呢?

看看这溪山村四五十户人家,有哪一家敢闹腾的?

不都乖乖交了斗税,领了不足称的粮食就算了?

虽说少了那一石两斗的粮食,确实就不够吃了。

现在外面天寒地冻的,也没个野菜。

但大不了自己就少吃一口。

反正还没到开春,农活不重,自己慢慢翻下地,总还是能对付过去的。

等开了春,野菜也多了,到时候多吃点野菜,粮食也就能撑到夏收了。

可要是你瞎咋呼,惹怒了老爷们,那可绝没有好果子吃的。

无声无息的弄***都是老爷们发善心了。

就在古姜蹲在门口慢条斯理喝着水,一边胡思乱想的时候,远处来了十几个人。

为首的是个年轻公子,皮娇柔嫩的,看起来年岁不大,像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可穿着打扮却是挺普通的。

隔了老远,那公子的随从就冲着这边喊了起来。

“大兄弟,能讨碗水喝吗?”

这有啥不能咧。

老古站起身,冲着对方招了招手,然后回屋重新打了水出来。

这天气喝凉水肯定冷的慌,老古家也不可能为了喝热水而浪费柴火,也正是这个原因,老古刚才喝水才喝的慢条斯理,其实也是冷的喝不下去。

很快,那群人走了过来,古陈氏这会儿也不多话了,躲进了屋子里。

其中一个男子先过来,递上几个铜钱:“大兄弟,冷水着实喝不惯,麻烦您给烧瓮热茶。”

古姜没收钱,笑着回答道:“不过几碗热茶,要不了这些,你们等会,我叫婆娘这就生火。”

里面的古陈氏明显也听到了话,也不用古姜去催,径自就去了厨房生火。

等着热水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来人开始找古姜攀谈起来。

当聊到分地事情的时候,古姜嘴角就翘了起来,怎么压都压不住。

只是对方突然话锋一转,询问起粮食够不够吃,还说州府那边可是出了好大的力气,才给他们提供了足额的粮食。

古姜微微一愣,低着脑袋装没听见。

古姜没说话,可他婆娘却是忍不住了,直接把门帘一掀走了出来。

“说好的四石五斗粮食,到手才三石三斗,这冬天里也没地野菜可挖,就是现在少吃点,可等了开春干活,饿着肚子可伺候不好田地啊。”

“三石三斗?”

年轻公子来了兴趣,好奇道:“州府当初可是答应的明明白白,每个成年劳力一石半的口粮,老人和八岁以上的孩子一石口粮,八岁以下孩子半石。你们真就只领了三石三斗?”

古姜瞪了自己婆娘一眼,可她话都说了,现在再遮掩也没用了。

听见年轻公子的的问话后,只能苦着脸点头道:“给了三石五斗粮食,领粮食的时候,每户人家要再抹掉两斗的损耗。”

年轻公子明白了,这不就是东汉版本的漂没吗?

没错,这年轻公子正是刘封。

这次带着潘璋以及几个护卫亲随离开襄贲县城,就是想走访一下各处村子,问问土地、粮食和各类物资的发放情况。

只是情况很不尽人意。

走访下来,竟然是古姜这个村子实给的粮食最高。

最少的甚至壮年劳力才能得一石粮食,非壮年劳力无粮食可领。

即便这样,这些人依然欢天喜地,虽然也忧心开春后能不能扛的住繁重的农活,但至少生活已然像是有了希望的样子。

看来我和父亲的三声五令,以及子敬的谆谆教诲,还是抵不过钱货诱人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