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小人 2 千金一饭,两副面孔141(1 / 2)

“从何得知你不必管,朕自有消息渠道,不过朕可以告诉你,消息确凿。”王战看着李邦华,目光清澈,意态坚定。

看着面容灰败的李邦华,听到他涩滞的问话,王战觉得,他应该是真不知道某些人背后的某些龌龊意图,至少是知道得不多。但王战也知道,此时可不能心软,今天的话,必须说透。

此世的种种迹象,泄露出来的一句句言辞,朝堂阁老重臣的实际变化,尤其是叶向高在“密揭”事件之后成为了首辅、直到天启四年辞官荣休的结果,清楚的表明,王锡爵写给万历帝的信件确实被泄露了,有人借此操纵朝廷选拔重臣。

叶向高的奏疏也表明,东林攻击当时在朝的首辅和次辅,阻止在家的前首辅复出,全力将叶向高推为阁老,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他叶向高并非毫无动作,而是恰到好处地上疏做了配合。

而即便是如此成为的首辅,叶向高面对在背后推升自己的东林、面对东林顾宪成诸人与非东林之人的争斗,也还是曾经说过“门户之祸由此益炽矣”,显然,叶向高对东林与非东林的争斗的看法是很不好的,他认为这是党争门户之祸,绝非国家之福。所以,东林到底有没有党?

听着皇帝的斩钉截铁,看着皇帝清澈的目光,李邦华相信皇帝没有撒谎,于是脸色愈发如死灰。

他以及所有文人都知道,历来文人名士之间的书信往来,是不会在看过信之后就将信烧掉的,而是会保存起来,将来结成文集,刊印出来流传后世,约等于“立言”。尤其是像这种自以为是“社稷第一功”的书信,那更不能毁掉,而是必定要收录到文集当中,要当做荣耀传扬后世的。甚至对于某些虚荣的人来说,最好是当时就能炫耀出去,扬名士林、扬名天下。所以他相信,皇帝说自有渠道得知,当不是什么虚言,必定是真有这封夸赞李三才“社稷第一功”的信,皇帝必定是知道了这封信的确切消息。

唯其相信,所以愈发面如死灰。

“你可知朕这些天仔细梳理之下,还看出了什么?”看着李邦华的样子,王战硬起心肠接着说。

“微臣不知。”

皇帝相问,李邦华只能回答,回答的自然是有气无力。

“朝中有阁老的时候,他们拼命攻击;逼得阁老们都辞职之后,他们又拼命推荐自己人。”

“万历二十一年京察,孙鑨、赵南星、顾宪成不顾规矩,将京察的结果越过当时的阁老,直接呈报给久不视事的万历爷,这是为何?朕想来想去,大概是企图蒙混过关。而十几年后,万历三十四年,他们却又反对皇帝的中旨直接选阁老,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越过阁老将会推结果直接报给皇帝的作为,同时还开始反对九卿会推推荐阁老,只想把选拔阁老重臣的权力掌握在吏部手里,只因当时的吏部是他们觉得能左右的人。而当他们发现吏部赵世卿不肯完全顺他们的意,他们又立刻变脸攻击赵世卿,不惜攻讦赵世卿‘误国欺君’。”

“前后对照着看,朕发现,规矩也好,标准也罢,在他们的嘴里变来变去,唯一不变的是把自己的同党推上来。无论是皇帝还是九卿,他们都想架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先咬定别人是坏人,对人进行有罪推定,然后以此为由窃取老师私信,偷窥,再泄露信件内容,挑动朝中官员攻讦已经荣休在家、仅仅是与皇帝书信往来的大臣。窃信窥私、操纵官员任免这等卑劣无耻、祸国殃民的行为,被他们轻描淡写的说成是小节、是为了匡扶社稷,被他们以‘匡扶社稷’之名描绘的清新脱俗。”

“一张脸变来变去,对人对己完全是两副嘴脸,何其不要脸?他们若还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的无耻。他们后来说正直官员都支持叶向高,担心王锡爵复出会凭其过人能力支持万历爷、会危害社稷,所以李三才不顾师徒之情、大义灭亲,窃信窥私、泄露内容,阻止了王锡爵复出,让叶向高登上首辅之位。如此,正直官员才能放心。恰恰证明了他们的无耻。”

“当年京畿道御史徐兆奎说朝内官员与削藉为民的顾宪成有勾结,结为朋党‘东林党’,朕看,一点也没有说错。”

王战一番长篇大论的总结,直言顾宪成、李三才等人以大义之名行无耻之事,虽是声调不高,听在李邦华耳中却是如同狂风骤雨。

听着皇帝的评语,看着御案上那些显然被皇帝梳理了一遍甚至几遍的奏疏,想想皇帝梳理得清晰无比的来龙去脉,脸色灰败的李邦华只能是无声长叹。

听得皇帝说“朕自有消息渠道”,李邦华没什么怀疑,魏忠贤和近两个多月见识了王战种种的满朝大臣们却是脊背森寒:皇帝果然另有密报,却没有被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知皇帝是何时布下的此种实力,连顾宪成与李三才之间互相吹捧的书信都知道,实在可怖。

“若真如圣上所言,此辈所为,实为无君无父,虽死亦当追责,以儆效尤。”猛然之间,洪亮的声音震荡朝堂,却是刘宗周站了出来。

刘宗周虽是阉党的死敌,与东林亦多有来往,但他为人向来端方,端方到在大多数人眼中极为古板的程度。他是绝不屑于朋党站队的,对他来说,自己首先是孔圣弟子、儒家门徒,而不是什么朋党,处事的原则绝对是帮理不帮亲。在他的眼中,这种事绝对不能容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