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榜样53(1 / 2)

看到还未完全成型的车辆之时,看到那直接硬连接在车体上的车轴,王战灵机一动,想起了车辆减震系统。

想一想,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便立刻将车辆减震钢板弓的做法交代给了造车和炼钢打铁的工匠,让他们互相合作。

这个时代,对弹性运用的常见方面便是弓弩,钢板减震系统与没有反曲的普通竹弓非常相近。王战将由短到长的一叠钢板与车体和车轴如何连接画的清清楚楚,将原理讲解一番,最后将这减震系统命名为减震弓。

听懂了的众工匠自然是大赞此名贴切,恨不得立刻着手改进,让自己造出的车辆能让乘者像坐轿子一般舒适。

王战将螺旋减震弹簧也一并教给了工匠,只是限于材质,王战对螺旋弹簧短时间内是没做指望的,至少对性能不做太高指望,毕竟弹簧钢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对于最重要的大炮,王战也想到了一点细节:散热太快,内外散热速度相差太大,都会影响铸铁的韧性。

王战对此也想到了办法:在铸造炮体时,为避免铁模散热太快影响一次炮体铸造质量,让工匠制作了一只只大木箱子,浇注铁液之前扣在铁模之外,内置炭盆,减缓铁模散热降温的速度。

至于这种措施具体有多少效果,还得由工匠对比之后再说。

胸甲的改进细节,一是在穿脱方便上。

王战让工匠铸造出如同人体上半身的实心铁砧,将板甲肩头部位直接打制成扣过肩头,然后与后背背甲和小腹的鳞甲、腿裙直接连为整体,只在右肋下开襟,穿戴时只要把左手从开襟伸进去握住左肩,右手握住右肩,将这套甲举过头顶,人从开襟穿进去,套头、落下、系住开襟,除了臂膊之外,整套铠甲一次穿戴完毕。

而且从结构上来说,完全取消了传统铠甲的抱肚,省略了传统铠甲穿戴的好多步骤,无需人帮助,自己就能穿戴,也不会在久战之后盔歪甲斜。铠甲在腰间鳞甲的位置设了一条牛皮武装带,使整幅连身铠甲的重量不再被肩头完全传给脊柱承担,而是在武装带的约束下,被臀和胯部承担了一部分,减轻了腰背的负担。

二是对胸甲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提高性能。

除了回火之外,王战还让铠甲工匠试试冷锻,毕竟大宋时西夏的冷锻铠甲声名远播,传说可抗强弓劲射。彼世王战在早些年的工程建设中也经常现场制作冷拉钢筋,制作后放置十四天,强度能增加至少两成,名为冷作硬化,与冷锻是一个原理。

只是不知道此时大曌的百炼钢能否承受住冷锻,会不会因为磷硫含量的关系一锻就裂。反正试一试总没坏处,如果能因此进一步减少铠甲的厚度和重量,那就是意外之喜。

王战一座座工坊走着,给一群群不同工种的工匠讲解着。

不管走到哪一种工坊区,众工匠听了皇帝的诸般指点讲解、奇思妙想之后,心中均是惊叹不已:皇帝真是工匠的祖师爷转世不成?

......

“莫要急着恭维朕,铸造火铳的泥芯有谁制作出来了?”在火铳区,王战打断了众人的称颂。

“回陛下,老匠做出了一根。”说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捧出了一口斜靠在肩上的狭长木匣。

将木匣靠着案台立稳,老匠打开木匣,里面躺着一根细长的黄泥细杆。老匠将细杆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给皇帝看。

铸造火铳内管的泥芯制作方法倒是真被他想了出来,且与王战设想的一模一样:竹杆泥芯。

这聪明的老匠将一根细长笔直的竹杆锉出横纹,外面包裹一层黄泥,黄泥中掺杂细细的麻丝拉结防裂,制作时略粗,干透之后再加以仔细旋磨修圆,整根细长的泥芯显得极其精致。

这个老匠制作的泥芯足有四尺长,完全合用。王战初步选定的铳管口径就是三分粗,约相当于彼世十毫米,长一百二十倍径,加上枪膛、枪栓和直枪托的长度,总长大约此时的五尺三寸。

“老匠叫什么名字?”轻轻将泥芯还给老匠,王战和蔼的问道。

“回皇上,老匠名叫赵传义。”老匠诚惶诚恐地答道。

“赏赵传义三十两。”

王战当场赏银三十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