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战车50(1 / 2)

通用重载四轮马车,既然是通用,那自然是要以之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的不同用途的特种车辆。

第一种,便是以此马车为基础底盘,结合双轮炮架结构,制造一种炮车。

车内纵轴线上安放一门长管大炮,口径三寸,约后世一百毫米,炮管长为三十倍径,算上炮膛,全长大约一丈一尺五寸左右。大炮的耳轴在后轴正上方略前一点的位置,以保证大炮重心处于前后轮之间而不是后轮之后。车底有可以放下承受后坐力的粗大驻锄,与大炮耳轴下方的炮架相连,行驶时收束在车底。

凭此车辆的宽度,安装了大炮之后,车内两侧剩余空间还能坐下一个小旗班十二人。而十二人屁股下面的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座椅为箱型,箱子里是作为炮弹的整装子铳。子铳以油布包裹,分格存放,战时取用方便。

这种炮车的车体结构就相当于双轮炮架与四轮马车的融合。双轮炮架与车的后轴后轮合二为一,给双轮炮架的大炮罩上了一个能防风雨、能随车运送人员和炮弹的四轮马车车厢。

整个车体靠框架承重,车厢厢板与框架用铜合页相连。前三分之一部分的顶板能向上打开,以适应大炮的射角。牵走挽马,前箱板向侧方打开,后箱板向上打开,大炮放下驻锄就可以开火。如果需要,两侧没被车轮遮住的箱板也都可以向上方掀起,用斜撑支撑固定,掀起之后仍然能起到遮雨的作用,故此炮车可以在暴雨中开炮作战,而硝烟也可借此快速散去。

如此结合,四轮承重,分担了大炮的重量,王战相信通过性至少不会低于两轮炮架。至于驻锄能否承受住后坐力,是否需要加粗、包铁,只能等工匠们的试验了。

王战的第二种设想,自然是后世炮兵的两轮炮架。

现在大曌的大炮炮架,行走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径不过尺的小铁轮,对地面的压强极大,野外通过性极差。而王战造大炮不是为了放在城墙上防守,是为了野战,是为了随时轰击敌人的军阵,所以机动性是必须的。

同样是承载一丈一尺五寸长的大炮,两轮炮架的两个轮子与四轮马车的后轮尺寸规格完全相同,可以通用,但车轴变短,两轮外缘间距只有四尺。拖尾驻锄上设置两个把手,一个挂钩,平时挂在货运四轮马车后方行进,作战之时摘下。紧急情况下随步兵阵列前进时,可由两人或四人提起把手控制前进方向,小队中其余的人推动车轮,如此或随步兵向前逼阵、或短距离转移阵地,不用马车牵引。耳轴上方安装防盾,防盾中间有瞄准的竖向开口。同样是为了保证雨中作战,防盾顶部和两侧以木板向后围合成小型车厢的样式,罩住炮尾,只不过没有后厢板,是开放式的炮尾。

两轮型号没有前部罩住整个炮体的车厢,后面的厢式防雨罩也不大,整体比四轮型号轻了不少,但防大风斜吹雨水的性能也相应的比四轮型号弱一些。这也是王战将其排在第二位的原因。

在没有底火、还需要明火点燃发射药的时代,王战觉得风雨中开火的能力很重要。即便各方面条件相同,对手也拥有大炮,但只能在晴天开火,而自己却可以顶风冒雨的开炮,那选择战机的自由度就大了许多,胜利更容易属于自己。

这种三寸口径的大炮王战打算命名为祝融。

第三种是人力推动的轻型双轮炮架。

此炮架的两轮与四轮马车的前轮通用,两根粗大的车辕兼驻锄,尾端包裹铁脚,放下后刺入土中承受后坐力、固定炮位。车辕驻锄上面镶嵌握把,士卒握住提起,推车即走,可推可拉,其他炮队成员可协助推车轮。架上设置一门带有耳轴的小炮,口径二寸,炮管长为三十倍口径,算上炮膛,全长近八尺。与两轮大炮一样的防盾和厢式防雨罩保证雨中作战。

整车不用畜力一样可以迅速移动,可以结阵使用,也可以成为小股步兵的机动重火力。王战名之为“步军冲阵炮”。

第四种是四轮马车式的短偏厢车。

王战彼世曾看过书上的记载,也曾去过蓬莱,游览过登州水城和戚继光纪念馆,仔细看过戚继光的偏厢车:两轮,对敌一面有固定的厢板,还有一面可以向外打开遮住车辕的活动尾厢板。处于打开状态的活动尾厢板,即保护推车人,又可以让这些偏厢车在首尾相接结为车阵之时没有空隙,防护严密。车体骨架粗大结实,作战时放下四个支撑腿支撑,不算车辕,车长大约一丈五尺,整车宽大而沉重。车上可站二十名火铳手,站在厢板后轮流射击。车上还安放两门弗朗机,从厢板开设的炮孔向外轮流轰击。平时用挽马,阵战时用人推。

王战从支撑腿分析,这种偏厢车开火之前应该是选好阵地结阵,然后固定不动,也就是结阵等人来攻。

王战对结阵不动深恶痛绝。

王战很清楚,东金作为一个新兴的武力集团,目前还富有朝气,十分善于学习,如果不能迅速消灭他们,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学着用上大炮,那时结阵不动等人来攻就会被轰死。

暂时来说,此时铸造的大炮太过沉重,此时的曌军又以守城为主,于是很少有人想到用大直径车轮的两轮炮架,所以大炮的机动性极差。而东金多数时候是为了抢掠,从辽东远程调动红夷大炮袭击大曌极为不便,远不如用细作开城门来得方便,所以东虏也暂时还没有重视大炮的运用。

但只要自己的新军运用一次,他们一定会重视、会学会,以他们的奴隶制动员能力,不管累死多少人也会把大炮拖过来轰击自己的大阵,何况还有牛马畜力。

事实上,在大曌天启元年,奴儿贺齐趁熊廷弼被罢免而围攻沈阳、也就是史称的“浑河之战”中,三千白杆兵和其他一些川军就已经是如此结果

本来东金在奴儿贺齐亲自指挥下,以数万大军攻打川军大阵仍然吃了大亏,他们未料到川军如此敢战。但是汉奸李永芳给老奴出主意,用沈阳缴获的射程超过车阵弗朗机的大炮轰打大阵。结果不言自明,白杆兵大部战死。

所以王战对火力虽强但却轻易不能移动的大阵很不喜欢。

但移动军阵也有条件。如果军阵移动时没有持续的火力输出,很容易被放风筝,尤其是侧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