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利铳48(1 / 2)

对于新式大炮的细节王战还有更多考虑。

按膛压规律,炮膛膛压最高,炮口膛压最低,王战初步设想,炮口四尺长度范围的套管应该最薄,初步定为七分厚,中间四尺长度范围厚一寸,最后的炮膛炮尾三尺范围最厚,厚一寸三分。

至于这二次炮体的百炼钢套管是应该再厚一些还是可以再薄一些,王战明确的告诉这些铸炮匠,要待炮造出来之后用不同的装药量进行充分的实弹试验,用事实结果说话,该薄就薄,该厚就厚,不能以自己说的为准,必须以实验为准。

王战可不认为自己估摸出来的厚度就是真理,自己给出的方向是对的,数据可是需要工匠们试验才能确定的。

不过王战确信,如此制造出的大炮,无论如何,炮体厚度一定会比纯铸造的薄,重量降低,机动性增强,韧性得到极大提高,炸膛危险大大降低。即能拥有弗朗机的射速,又能解决泄露火药气体、降低膛压的问题,拥有前膛红夷大炮的射程威力。而且成炮速度一定会远高于传统铸炮法。

史书上,西人教士汤若望为了取悦大明崇祯皇帝以利于传教,在崇祯年间设厂铸炮,两年不过铸成二十门。王战觉得,自己的这种方法,胜过十倍乃是必然,熟练之后,结合自己流水作业的理念,百倍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做套管用的比刀剑体积要大许多的大块百炼钢如何反复锻打,在暂时没有水力的情况下,王战决定用滑轮组。汉朝就已经发明的水排当然好,但太液池不具备运用水排、水力锻锤的条件。有了滑轮组,一个人可以很省力的吊起自己设想中的数百斤的重型锻锤,以重型锻锤来锻打大块的百炼钢,效率一样很高。

所有这些改进,无论是大炮本身还是锻打工具,王战坚决把握住其中很关键的一点:这些结构造型、工艺方法、工具的改进,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就完全可以实现。

在没有跨越性新材料、新工艺的情况下,所有这些一点一滴的改进结合在一起,化作作为一个整体的新式火炮,最后得到的是系统性能的提升。

在高炉和新钢材什么时候能出成果还不知道、还需要反复的试验和失败的情况下,“立足于现有条件”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

......

对照着木头大炮,王战一边说一边亲手开合灵活的炮栓、迅速的装填子铳。对照着所画的一张张图纸,解说内外炮体,解说圆柱铁砧、穿心锤和百炼钢套管炮体,解说滑轮组重锤。

王战工程制图的功底很深厚,不算平立剖图纸,单只是一张后侧三十度角的轴测图就清晰的表明了改进后大炮的结构。

看着皇帝手绘的一张张图纸,上面有着清晰的尺寸与文字说明,对照着除了材质为木头、其余都精确到一比一比例的仿真模型,再听了王战的亲口讲解,一众炮匠对眼前的皇帝简直是奉为天人:这是皇帝?这简直就是咱铸炮界的鲁班。

王战身边的内官侍卫身形不动,眼神和表情却同样透露了他们内心中的震惊。

众工匠围着大炮模型,看着图纸,消化着眼前的一切。

半晌后,有工匠提出了一些疑问,王战都细细温言解答。

众工匠听着皇帝的解答,逐渐放松了心情,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畅所欲言,有什么疑问、建议都提了出来。在这番十分充分的对答交流中,王战再次确认,这些工匠完全可以用现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改进设想,他们现在唯一需要赶制的就是滑轮组重锤、圆柱铁砧和穿心锤这套工具。

消化了火炮的知识,接下来的火铳对众工匠来说就很容易了:王战要打制的火铳基本就是缩小版的火炮,主要区别在枪栓和击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