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危 3(1 / 2)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京察主掌之人:吏部尚书孙鑨,吏部考功郎中赵南星,吏部考功员外郎顾宪成,左都御史李世达。

万历驾崩,泰昌登基,立刻启用东林诸人,罢除商税、矿税,召回内官太监担任的矿税使,一时之间,朝野齐赞圣君。

一个月,泰昌驾崩,天启登基,进一步重用东林。

天启三年癸亥京察:吏部尚书是赵南星,内阁首辅是叶向高,次辅是韩爌和顾秉谦。赵南星之前还是督察院左都御史,此时督察院中,左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杨涟任左副都御使,言路在握。

泰昌、天启年间,东林此种独大之势至天启四年十月杨涟被革职方才渐止。

那么东林众正盈朝这四年间的国事如何呢?辽东接连兵败,沈阳、辽阳等重镇接连失陷,然后就是辽西尽丧,广宁等四十余城沦入敌手,大量百姓被屠戮!丧兵辱国!失土丧民!

此时大曌这具身体中的现实记忆与灵魂中的史书记忆完全相符。

尤其是天启二年广宁之败。

掌兵十三万的王化贞广宁之败致使辽西四十余城尽丧,“广宁兵十三万,粮数百万,尽属化贞。廷弼止援辽兵五千人”,“化贞忽同三四百万辽民一时尽溃”,三四百万百姓失去家园、哭嚎入关,“自己”手下的君子大臣却把掌兵五千的熊廷弼一同判了死罪!

广宁大败后,熊廷弼上《封疆已失》疏,自请处罚,以正国法。没过几天,在天启二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自己”准其戴罪立功,“姑准其待罪守关,立功赎罪。不必渎奏,该部知道”。结果两个月之后刑部尚书王纪、大理寺卿周应秋和左都御史邹元标报出的判决书却将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判了死罪。

而熊廷弼这个名义上的楚党、被架空的经略,关于辽地军事战略,与大军在手的巡抚王化贞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

这世上没有全对无错的人,但大体上来说,王化贞依靠西虏、主攻的战略若是错的,那熊廷弼认为西虏不可依靠、主守的战略就是对的!

两个战略完全相反、手中兵力差异极大的人,一同被判了死罪!

当时“自己”只有十六周岁,刚登基一年多,什么都听盈朝“众正”的。

......

此时思虑到东林,新融合的记忆中浪花翻涌,王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自己”的怒意----当时本已决定让熊廷弼戴罪立功的“自己”,听到邹元标、王纪、周应秋三人呈上的判词之后那种极度的怒意:恨熊廷弼太不是东西,有本事却不做事,仗着本事争锋斗气,因私废公,坏了国事,比王化贞那种没本事的人更可恨,更该死。

王战读史之时看到熊廷弼生前身后的种种事迹、种种细节就曾激愤慨叹:党争之中,朋党私利压倒国事、为支持而支持、为反对而反对,党同伐异祸国至深!

熊廷弼之死是王战最为扼腕、最为痛恨之事。

现在融合的记忆中,这也是这具身体的前主人已经开始后悔的事情,这种后悔潜藏在心底。后悔的原因在于,前主人终于发觉,“盈朝众正”治下,大曌连年丧兵失土:

萨尔浒杨镐大败,当时满朝文武视辽东为死地,谁都不敢去,都推熊廷弼去辽东,于是朝廷启用熊廷弼。

熊廷弼不怕,接下了任命。

万历四十七年甫一上任辽东,熊廷弼还没出京城,开原失守的消息又传来了,刚出山海关,又再次传来了铁岭失守的消息,当时朝中人人震恐。

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文武双全、能骑马开弓的熊廷弼毅然出关,一路收拢逃兵、逃民,斩首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斩首贪墨军饷的将领陈伦,罢免总兵李如桢,迅速震慑住了军心,稳定住了民心,辽东军纪民心为之一肃。

这等雷厉风行也符合之前熊廷弼一贯的作风:

中进士后,第一次做官,任保定推官。初做官的熊廷弼秋毫明断,不顾同僚脸面,纠正上百起冤假错案,被时人称为“天下第一推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