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丁卯之变.苛责 1219(1 / 2)

“启奏圣上,袁崇焕名为入援,实则畏敌怯战,听任东奴劫掠百姓、焚烧庐舍,城外百姓庄田被东奴蹂躏殆尽,当革职拿问。”

“圣上,观军书战报,东奴入口至遵化失陷,其间足有七天时间,袁崇焕坐拥大军,行动迟缓,未派一兵一卒救援遵化、阻截东奴,显为怯战。”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纷纷参劾袁崇焕。

“圣上,袁崇焕放任东奴入寇,紧随东奴却至今不曾交战,臣恐其居心叵测。”言官纷纷弹劾,卫国公邓文明也出班进言,言辞之间更为险恶。

同为国公,英国公张惟贤却没有出言附和。

英国公亲自抬轿将“自己”从乾清宫抬到文华殿登基,那时候魏忠贤还在帮西李阻拦自己,魏忠贤还不叫魏忠贤,而是李进忠

王战看了看邓文明,又看了看其他的公侯勋贵,脑海中泛起一些印象。

邓文明此人毫无节操,彼世甲申国变,未有丝毫抵抗之举,闯来降闯,完全忘了与皇家“与国同休”的约定,结果在大顺军刘宗敏追赃助饷的拷掠中被活活打死。眼前的现实当中他当然未死,但是贪财好色分毫不差,完全没有前辈国公的一丝优点,没有任何长远眼光,没有一点点眼色。

御案上还有一摞奏疏。

王战拿起一封奏疏,翻了翻,又看了看邓文明、张惟贤,还是没有说话。

遵化陷落之后,东金立刻又攻打遵化东边的三屯营,三屯营抵抗不足一个时辰便开城投降;十一月初十,东金大军逼近蓟州,蓟州降;东金大军如今已至京东重镇通州。御案上的地图也清晰的表明,这是进逼京师自然而然的路线。

袁崇焕是在十一月初五率祖大寿、何可纲入关的,满桂与袁崇焕之间差了一天的路程,紧随在袁崇焕后面百里左右。但袁崇焕既没有让满桂或祖大寿如彼世赵率教一般率领四千骑兵孤军驰援遵化,也没有如彼世一般行军至蓟州进行拦截,而是始终如平行线一般在红歹大军的南侧、落后一天的路程随行。红歹因此顺畅的率军拿下了彼世被他绕过的蓟州,兵锋直逼京师的东大门通州,丝毫不把身后的袁崇焕、祖大寿放在心上。

王战能想象得到红歹现在的心情。毕竟上次在宁锦,五将与孟固尔泰对冲并未明确的占上风,基本算是平手,而红歹率大军到来之后五将就一路跑回宁远,未与红歹大军对战,所以红歹应该还是一直拥有着心里优势。现在孙祖寿、尤世禄、尤世威又在陕西方向,袁崇焕又吸引了东金探马的注意力,满桂落于袁崇焕之后,暂时未被侦知,袁崇焕目前表现出来的也是只敢远远随行而不敢拦截,所以红歹现在一定拥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并且不断的在增强。

事实也是红歹的信心在不停地增强:路上所遇城池屯堡,或全部军队主动投降,或被部分军伍内应献城,东金大军势如破竹,直指大曌京城,一路上俘获人口众多,豪门勋贵庄园之中的无数牛羊、粮草尽落东金大军手中。曌军毫无士气、怕死畏战的模样显露无疑。

如此形势之下,就连阿米恩和孟固尔泰的怪话都消失了,红歹威望大涨,信心随之倍增。

一路上风餐露宿,此时入了关,不过几天,牛羊、粮草、财帛无数,简直能耀花了眼。无论是红歹还是孟固尔泰,这些天总能听到麾下勇士们的畅想。这些披甲人们都在琢磨着,这一趟入关抢掠能让家中米粮多上多少、明年田里又能增添几个阿哈奴才、家中的日子能好上几倍。

勇士们的心情轻松得如同在山间射猎肥肥的野兔。

红歹的心情自然也随之愉悦许多,信心高涨。

......

王战也能想明白群臣此时的心情和意图

战守成果映衬之下,袁崇焕的表现落在本身就没有任何心理优势的朝臣眼中,自然就像是跟在东金大军的屁股后面装样子,根本不敢交战。

而在军书情报明确了入寇的是东奴且有十三万之众后,更是朝野震动,一日数惊。

虽然他早已经说过,文官不得干预军事,然而诸文官对这种规矩并没有刻骨铭心的印象,面对这种危急的形势还是纷纷习惯性的进言调兵。他有自己的主意,也懒得浪费口舌,便在众大臣眼中从善如流的调动了各地的援军。

上回五将冲阵已经朝野皆知,群臣自然不会忘了孙祖寿、尤世禄、尤世威,坚持给陕西也发去了勤王圣旨,让三将抛下他们口中的癣疥之疾,速速回援。袁崇焕和满桂自然也不能例外,能调的全要调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