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兴势力64(1 / 2)

赤民微微点头,口中有气无力地哼道:“帝君回来了,好,好。”

青阳扶赤民来到屋中坐下,看着他衰弱不堪的样子,忍不住再次追问道:“我记得先生离开小颢时还是好好的,这病是几时开始的,怎么如此厉害?”

一旁的赤民夫人见赤民还在费力地喘着气,便忍不住替他说道:“自从离开帝都,他就跟掉了魂儿似的,回来清邑没多久就天天喊心口疼,喘不过来气。哎呀,真愁死人呐!”

青阳听罢,脑海里闪过了大哥休颓萎在床的样子,不免心下一沉。

这时,赤民似乎稍稍缓过气来,冲着夫人埋怨道:“嗨,你胡乱唠叨个啥嘛!”

赤民夫人也不争辩,轻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赤民转向青阳,缓缓问道:“帝君很久没来清邑了,这次回来可是有什么打算?”

青阳颇为感动,连忙说道:“先生莫操心,养病要紧。这里是我最早的封土,原本早就该回来看看的,这次顺路,就来了。至于其它的打算,要等到今年有了收成,再考虑重建小颢的事吧。”

听青阳说得如此轻描淡写,赤民微微摇了摇头说道:“去岁与共工氏大战,小颢颓坏,鸟师大损,至于寒冬断粮,族人揾食艰难,小颢之人被分散迁往汶邑、清邑、鼓地、邳地、九黎、和雎阳各地就食过冬。如今的小颢十室九空,离散的族人已经四方安家,这便有如覆水难收,再想让大家拖家带口千辛万苦地回来怕是难了。”

青阳听了这一席话面色凝重,低头不语。

赤民停下来,摆手示意屋中下人们退出门外,勉力施了一礼,恳切地说道:“赤民愚钝,难免遇事始料不周,处变又力有不逮,有伤帝君之明。只是老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青阳忙回礼,说道:“青阳惭愧,先生有话只管讲。”

赤民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共工氏败亡,康回父子和少数巨贼虽被一扫而光,可共工氏的土地和人丁还在。重、黎、颛顼、以及修、该这些当初的少壮头领,不仅一举占据了济水之南到淮泗的广大土地,还吸纳了共工氏和九黎氏各部落的人丁,尤其是高阳君颛顼,更是持有帝君所授权钺,北联河洛,南压淮水,其势已难制矣。”

青阳双眉紧锁,缓缓点头道:“如先生所言,奈何?还请先生教我。”

赤民暗灰的脸上泛起了些许血色,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虽说济水之南的九黎氏人大部分已经加入了高阳氏,但他们本来就不是我少昊氏人。小颢破败,我们尚有汶邑和清邑,两地虽远,却有汶水和济水相连。我少昊氏东有羲、和两大氏族相属,北有缙云氏的强兵相助,拥帝君之号,名正而言顺。老臣知帝君与羲和氏颇有渊源,大家又共有济水、汶水之利,今后当着意连结。缙云氏少君昂,虽出于小宗,却与缙云氏夫人同支,自幼带兵,英武有才具,可拔擢重用。帝君内治汶、清,外联缙云、羲、和,假以时日,不愁少昊氏不兴。”

青阳频频点头,越听越觉得笼罩在前路的阴霾开始逐渐消散,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振奋,说道:“青阳受教。有先生相辅,乃我少昊氏大幸。我明日便启程去汶邑,清邑这里就拜托先生了。”

赤民也激动地喘着粗气道:“老臣自会竭尽全力。”

青阳的眼睛有些湿润,他拉住赤民的手,充满期待地说道:“好,一言为定!只是还望先生把身体养好,来日方长。”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

雎阳的农人们又开始在田地里忙碌起来,他们身上都挂着竹牌,那是高阳氏的族徽。

春天总是给人新的希望,住进高阳氏的大城寨,度过了冬天的粮荒,人们期待着今年的丰收,期待着不再有征伐和杀戮,期待着富足和人丁兴旺。

重、黎、修、该也都效仿颛顼,以食为兵,收揽人心,很快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和民众,成为淮泗流域的新兴势力。

有了雎阳到济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有了广桑九黎人和北来南土的民众,加上新兴势力的拥戴,号称上承水德的高阳君颛顼,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

远在汶邑的帝君青阳只得接受这一既成事实,继续授予颛顼征伐之钺。高阳氏也因此享有了高于普通氏族的名号和地位。

箕山之南,颖水右岸,有一块台地。台地的北面和东面有颍水漫流环绕,南面是一条小河,向东汇入颖水,当地的人们称之为滑水。

斜阳映衬出西北方箕山的峰谷,台地上升起一缕缕的炊烟。水边浅滩笼罩着一层薄雾,忽然,两只雉鸡扑啦啦地飞起,躲进了树丛的深处。人声渐进,一支散乱的队伍出现在颖水右岸,沿着水边逶迤向南,来到台地边缘。

这显然是一群迁徙的移民,他们拉着车,担着担子,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尽自己所能背负着各种家什,没有人空着手。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健硕的青年,头插雉羽,身背弓箭,用扛在肩上的竹矛挑着大包的行李。

“哎!来的可是雉氏的雉行、雉原兄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