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太史子义(1 / 2)

淮阴城内官舍里,屏退左右,只剩下陈登和陈矫二人。

方一落座,陈矫之话语,跟随烛光跳动,一同映入陈登耳目。

“自古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地。以孙伯符深谋远虑,自会借此机把江东防线推向淮河。而江淮之平原可为其土,江淮之民,则为其民。虽因地理之因,江南多山地丘陵,少如冀、青之平原,但有此地利人和,足可让江东稳居于此,充人口,发展生产。遂,再经过我营中观察,现在足以确定,孙伯符定会有兵驶淮南,于广陵必得之势下,甚至会攻取汝南要地,建立城塞,其人所谋之大,正好看中曹公同袁绍战事时机……”

陈矫所道“守淮”,并不是指淮南,而是淮水!

江东对比曹营,最大优势在于水运。而淮水同大江有诸多水系连接,四通八达。建立淮水防线,又有水运作为后勤补给,定然比陆路更为迅速,于此,江东将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无论是南宋,还是东晋,能同北方相抗衡,都因为建立了牢固的淮河防御体系。而东吴虽未有将淮河融入防御,但能同曹魏相抗,主要原因则在于曹魏内部。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孙策在从丹徒往广陵途中,所思的正是历朝历代所为,进而在肯定曹操正因白马之围,甚至接下来的官渡之战无法分身之际,做出兵进淮南,同广陵一路,一道得取,彻底掌控淮水水系,此亦为江东鼎力之战。

拿下淮南,拿下合肥,则是必然,以合肥之畔的巢湖,更可成为江东水军,兵向北方流域的重要基点。

期间,放出兵入许都,救汉天子刘协的消息,一是为了大义之名,二是为了麻痹敌人。

曹营却不敢赌,于其水师匮乏下,只能坚守汝南等地。

这些关键,孙策于后世所知,对比周瑜、张昭等谋略之士,更能从历史经验与发展大势方面汲取经验教训。

而如陈矫和陈登,皆不是笨人。

尤其是陈矫,这些日子,他佯装漫无目的走动,但在通过洞察江东兵力粮草诸方面调度后,迅速明白了孙策意图,心中自然看出江东小霸王所谋之远!

当曹营和袁绍还在争霸北方的时候,其人已开始在为争霸天下做准备。

淮阴,且是孙策计划上的垫脚石。

陈矫言语声还在回荡,陈登抚须间,于官舍内踱步,望了眼案几上的地图,面向陈矫,惆怅道:“可惜曹公今之大敌在北,无暇顾及东南大患,吾等前番即是向许都进言淮南安危,许都只能竭力与淮北做好防御,暂保汝南无恙。亦无多人手来援,这反而会成全了孙伯符……”

“元龙向琅邪国相去信,可有回复?”陈矫又问道,私下里,因关系亲密,二人互称表字。

时下琅邪国相乃是昔日从属前徐州牧陶谦的臧霸,自依附许都后,今不仅是担任琅琊国相,更为司空曹操重用,督管徐、青二地军政要务,北拒袁氏,南协防江东,由此使曹操可安心对待袁绍,不用顾忌东部安危。

江东今次来势汹汹,为孙策亲自领兵,不同往日,当日值守匡琦城间,陈登出了给许都去信,陈明利弊,亦有请臧霸遣兵协助防守。

然而一旬之前,臧霸正好率大部,攻取青州之地,策应曹操解白马之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