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举改制(1 / 2)

其实徐锦凤贡试的策论也只是点到为止,毕竟太深层的东西他也不敢写啊。

可是现在,看着这道殿试策题,他则陷入了深思。

女帝此举,到底何意?

这是认真的吗?

她真有这等魄力吗?

这才是最关键的!

女帝输得起,但他输不起。

可女帝现在已经下注了,自己到底跟还是不跟?

不跟。

平平安安,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若是跟的话,那就是将命也押了上去。

要么,万劫不复。

要么,一飞冲天!

徐锦凤确实没有想到,事关自己前途的选择会来的那么快……

本来还想猥琐别浪,低调发育。

可看这情况,必须要押注了!

跟,还是不跟?

这是个问题…

沉思良久后,他终于艰难地做出了决定。

跟!

但不梭哈。

可以跟一半嘛。

他其实在赌,赌其他的贡生不敢押大注!

在座的都不是傻子,谁不知道收天下权于朝廷必将得罪世家门阀。

所以,他只要比在座的这些学子稍稍优秀一些,那就能进入女帝的视线了。

徐锦凤随即蘸墨提笔,先写下了立意的七个大字:治大国如烹小鲜……

纵观青史,历代改革者都太过急于求成,大刀阔斧之下势必会将利益集团得罪死。

前车之鉴,他必须要慎重对待。

所以,改革可以,但在没有绝对压制士族门阀的武力之前,必须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

可以让士族门阀感到痛,但又不是很痛,属于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如此,他才会安全。

那么……

就从科举制度先开始改革吧,这对士族来说,不痛不痒,甚至他们也是既得利者。

徐锦凤稍稍凝思,便下笔如有神,从科举的角度切题。

其实孔太师和先帝爷已经为科举制度打下了基础,他只需在某些地方稍微改进一番,就可以直接用。

比如……

在各府、各县建立公办学堂文庙,这没人有意见吧?

其实徐锦凤也在豪赌!

置办学堂收拢读书人,而文庙则让读书人凝聚信念,但到底能不能让文人士子凝聚出文宫……

他倾向于可行!

因为道教和佛教,皆是以道观、寺庙来传承的。

那么儒教为何就不行了呢?

当然,这儒教的圣贤……肯定是要由高个的、天塌了都能顶的来当,而他则在圣贤背后猥琐发育。

他心里也有了最适合的人选——孔颖琳!

三朝老臣,又是建安帝的帝师!

这资历太够了。

四世三公的灵氏、源远流长的王谢两族,这等顶级世家也得给孔家一个薄面。

由孔颖琳来主导这一切,还能让人产生一个错觉,这只是士族内部的矛盾。

除此之外,还要将科举细节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