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老师,我另有人选107(1 / 2)

在密法域,大多数的“戒律”,亦是来自于这些传来的“戒律”。

当然,在密法域,亦有许多的高僧大德,或者是翻译,或者是自己亦总结写出了诸多“戒律”出来。

虽然每一个部派对于这些“戒律”,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因地适宜”的删改。

譬如不是密法域部派的中原佛徒,不食用“荤腥”,就是“因地适宜”。

比如说密法域大部分的寺庙都不食用小荤。

并且亦会在吃肉之前,念经和放这肉食一天,叫这肉的主人,灵魂离去,防止冤魂吃在了肚子里面,成为一种病症。

这也是一种改变。

再比如说一些宗的僧人,在受戒之后在头上烫起来疤痕,这是他们的改变,又密法域的高僧大德们,应密法域气候严苛,故而可以允许僧人留寸头一样的头发,穿比较厚的衣服,亦是一种改变!

这也是“习俗”的产生。

但是陆峰止观想自己的“不动心”,观想自己的“出离心”,在他头顶的“性意”化作的“戒尺”,逐渐破开了眼前的这一座大山,不管是眼前有甚么,他都可以突破!

应他有,应他持,应他无所惧!

可,可,可!

都是可!

他有出离心,他可持戒律,所以他不怕,所以压不住他!

故而他的腰杆子,越挺越直!

按理来说,陆峰的本尊上师――两位,无管是哪一位,都是须得给陆峰节节授戒的,从低到高,但是陆峰却止受过一次戒,还是在得“第六阶次第学位”之后,方才有的事情。

陆峰便是止问了一个问题,无有想到眼前的“班智达上师执念魔”,却接连不断,如滔滔江水一样,蔓延不绝的反问,便是在眼前这位“班智达上师”的一字一句之中,陆峰只觉得眼前好似是有一座大山川压在了他的身上,压迫的他一动都不可动。

所以陆峰便问这“班智达上师”关于这些翻译的戒律,那上师目光不错珠的盯着陆峰,像是“泥塑木雕”,听闻了陆峰的话,眼神逐渐流转,说道:“你说的是。

自那之后,陆峰是无有被人授戒的!

特别是明理长老将那泉州翻译来的“律”给了陆峰,陆峰开学的时候,他都是须得以“戒”为本,但是他的那两位上师,一位是打算“夺舍”,并且在八百年前,他学的部派手段,无有现在这般的在意“戒律”。

不过你手上的‘戒律’,并不全。

但是这经文是无错的。

戒不到,‘戒律’就不到。

这不就更加的“原汁原味”了么?

就算是“辩经”,其实更早传到了“密法域”的时候,还无是这个样子,它更像是一种僧侣之间增进学识的“游戏”,哪里有一场“辩经”就要了人的命的?

但是“莲花钦造法寺”就接受的十分原始,何尝不是一种“搬来就用”哩?

所以“外教”,才是“原汁原味”的哩!

就要的是这个味道!

天竺的戒律,密法域的戒律,这位大师的戒律,那位大师的戒律!

另外一位“老僧阿康”,他学的更不是这一套。

是在“罗仁菩萨”传下来的“分割”、“切割”的手法上!

这是天大的好事呀!

陆峰就想要学习学习这“经文”,应这“经文”,是直接联系到了他头顶上的“戒尺”!

并且在刚才对因明学的学习之中,陆峰明白,自己这样下去,一定学习突飞猛进,这样带来的最直观的作用,还无是说“辩经”高超,这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在他头顶上的“戒尺”之上。

且你要学习,你若问我此‘戒律’,却不能止说这‘戒律’,我这里还有‘菩萨十诫’,还有‘比丘之戒’,还有‘密乘戒’,还有根本戒,还有这种戒律,那种戒律,这个部派的戒律,那部派的戒律。

你也须得受戒。

可知否?

可得否?

可持否?”

但是在教你之前,须得我为你灌顶,授戒。

你既然要学这‘戒律’,戒定慧,戒定慧,的戒,到了无?

你的出离心,能发起别别之见了无?

你的出离心,能发出来出离戒了无?

你可知求别解脱戒了无?

这便是‘戒律’。

至于这位“班智达上师”,他看起来像是一位“外教”。

他学的完全不是以律为本的这一套,所以陆峰奇怪的在“戒律”方面,无有人引路。

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他学的和以前的“莲花钦造法寺”,乃至于现在“诸法本源之寺”都并不同,故而陆峰现在在学“戒律”,但是因为种种缘故,学了,却无有人做他戒律上的老师。

但是他无有一个“金子一样的上师”,现在得了一位“比金子还要重要的老师”,自然应该不胜欢喜。

虽然这老师有些问题在身上,但是顾不得了。

吃到嘴巴里面的糌粑,才是好糌粑。

所以这位老师说一句,陆峰便应一句,陆峰便应一句,身上便更轻松了三分!

说到了最后,看着陆峰挺直起来的腰杆子,那卷发“班智达上师”方才缓缓颔首说道:“好好好,既然都可,但是我们二魔,却不得为你授戒――止我二人,都是执念魔,无有为你授戒的本领。

故而你须得找到一人为你授戒。

止这人身份非同一般,你须得自己去寻他,我们可以帮忙,但是帮不上甚么大忙。

这里,是三颗珠子,你将你的脖子带过来,我为你带上三颗珠子。

好了,你现在便带上了这三颗珠子。

他就在这庙子之中。

你在寻他的时候,须得在心中默念‘精进勇敢无畏狮子大力士,保佑我可寻得亲上师’。

‘我以智慧如硕金,我以慈悲如亮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