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范蠡与西施的忠贞不渝的爰情47(1 / 2)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SD省HZ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天生富商才。

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战争观。’持盈者与天“,指出了万世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规律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

’定倾者与人“,同样是唯物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本国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ZJ省SX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

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JS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ZJ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