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李斯人生27(1 / 2)

在繁华的小镇上,有个少年匆匆地走着,他要到衙门去上任。

他原本是楚国上蔡平民百姓,出生于“闾巷布衣”,在楚国做“郡小吏”(秦代前的郡比县小),是一个很低下的职位。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以及本人的抱负与才能,他很可能与常人一样,度过其平静而又平淡的一生。

但是,李斯太有才了。他的才具使他不甘心碌碌无为,身处卑位。他也与许多与他境况相近的人那样,有着很强的出人头地的意识。并且,他的才华也足以使他在人生的舞台上,能正确地辨别事业的发展方向。李斯的求学之路很顺畅,他的人生有其成功的一面,辉煌的一面。

有一次,他在厕所里看到老鼠吃人粪,老鼠一见到人和狗,就被吓跑了。以后,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吃粮食,老鼠很自在,也没有人去管。他通过这两次观鼠,深有感慨,说:“人之贤,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偷吃粮食的老鼠一样,为所欲为,尽情地享受。”

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出,李斯有着很强的追逐名利的欲望,同时又有非凡的知微见著的能力,足以表明他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细心和识见。

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李斯来到齐国跟荀卿求学。

荀卿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当时学者荟萃、人才辈出的齐国稷下,他曾经“作为老师”,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他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已与孔子、孟子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思想,更多地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成果,并对儒家思想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迂腐的言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从而使他的学说具有总结性、集大成的特色,并且在整体上具有很大的功利倾向。如对于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荀子就不是像过去一些儒者那样,一概排斥、贬低法治,而是对法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并且肯定其必要性。正是在这一方面,李斯对荀子的思想加以吸取,并在日后的政治生活中进行了运用。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此学习。

正当李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时侯,正是列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之时。尤其是秦国,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大规模的、较为彻底的变法之后,复经秦惠王时候的张仪、昭王时候的范睢等君臣的努力,这时,秦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诸国。正如后来李斯对秦王政所说的,当时诸侯服秦,如同县郡一样。凭着秦的强大,要消灭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所以,在李斯感到业已学成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秦国,坚决态度以一展抱负。

从李斯离别他的老师荀卿时,说出抱负的话。他说:“干事业有个机会问题,现在各国都想称雄争霸,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秦国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天下,到哪里去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贫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是处于卑贱贫困的地位,会使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对于一些自持清高,不欲混迹乱世的人而言,或对于那些虽有很强的追逐功利的欲望、却偏要装作一副道德家面孔的人而言,李斯这段对其老师的话,可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不会说出口的。但是,李斯的性格中有其很实在的一面,即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去做。他并不虚伪,也不消极遁世,尽管我们对他的思想及其行为,可以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甚至加以批评。

一个出身卑微的小吏,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当时,尽管自春秋以来,已有一大批出身卑微的人士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及于尊贵的地位,建立了不平凡的功业,但是贵族门第把持政坛的现象远没有被彻底打破。同样是一个人才,因为出身的不同,其成功的概率与难易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李斯的功名心,是无可厚非的。

到了秦国,李斯又以其过人的才华,得到了当时秦相国吕不韦的推荐,进而得到秦王政的赏识,很快得到任用,在秦以后的统一战争及帝国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奠基人之一。

李斯对秦王朝建立的积极作用。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李斯对于秦国的发展以及秦王朝的建立,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他本人的地位,也由原相国吕不韦手下的一名舍人,最后登上丞相的宝座。而从其对秦国的贡献看,则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统一以前,一是在统一以后。

如果撇开其他的战争不说,单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开始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算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最后统一了全国。在这些征伐战争中,李斯虽然不是一位战将,有攻城拔地之功,但是,最初向秦王政提出统一天下的时机以及具体策略的,却是李斯。在一次与秦王政的谈话中,他就向政提出下列建议:“选择弱点,正面突破,先灭韩国,再灭两翼,最后灭齐”。这也正是后来秦灭六国所采取的路线。并且,他还向政建议“要以武力为后盾,派谋士,持金玉,收买、贿赂、离间六国君臣”。这一建议也收到了成效。

另一件事,虽然李斯当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客观上也对秦国的贡献不小,那就是在秦王政下逐客令、欲将非秦国出身的大臣赶走之时,李斯出来加以劝阻。也因为这一事件,使他的声誉大增,在秦王政的心目中,占有了很高的地位。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韩国怕被秦消灭,派了水工郑国来鼓动修建水渠,企图以此来转移秦国的人力、物力,牵制秦国东进灭韩。后来,这一企图被秦发觉,秦国的宗室权贵和部分大臣向秦王政提议,认为各国来秦的人,大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利益来搞破坏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而秦王政轻听群臣所奏,果真下了一道逐客令,即凡不是秦国出身的“客卿”,一律赶走。当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为此,李斯向秦王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其中列举了过去秦国所任用“客卿”的功绩,劝说秦王政取消“逐客令”。结果为秦王所采纳。而李斯也由原来的客卿,被提升为廷尉。廷尉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在当时的官职名次,仅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下。

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反对分封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为巩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作出了贡献。在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分封制已不是历史的主流,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不能说不是由于秦制的影响。

当然,秦二世而灭,但这不是由于郡县制本身,而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如秦的暴政,如汉初推行一定范围的分封制,到武帝时还是最终将其取消,可以看出实行郡县制对于巩固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性。在秦统一后,在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天下的问题上,斗争是十分激烈的。群臣都赞成丞相王绾提出的仍以周代的分封制来封秦始皇诸子为王,只有李斯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对秦王政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都疏远了,并互相视为仇敌,发生战争,周天子也无法禁止。现在天下统一,只有实行郡县制,天下才会安宁。秦始皇也认为若再分封立王,又会破坏统一。所以,他支持了李斯的意见,确立了郡县制。当时,将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多郡,),一郡设若干县,一县设若干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什伍连保,组织十分严密。秦始皇实行的这套制度,开创了先例,对后来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历史的进步往往是缓慢的,需要一个过程。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往往不是真正的统一;第二次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的确,对此也不乏估证材料。如秦统一后,二世而亡;汉之统一,才趋稳定。又如隋之统一,也二世而亡;唐之统一,才享有天下近三百年。如此等等。同样地,一项制度刚出台,往往还不很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弊病,从而使人激起对旧制度的怀恋。当汉初有人提出秦之灭亡与秦始皇不封子孙为藩王有关时,我们对此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新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表现时,再也不会有很多的非议了。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历史最后选择了郡县制,而其本质是中央集权制。由此也可以说明,李斯在大政方针上确有过人的识见。

另外,李斯在秦统一天下后,在文字简化方面,也做了一件事情。秦始皇令李斯负责,以他的“小篆”为标准,整理出了一种笔型比战国时期更为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在全国推行。这在当时可能说不上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但它对于汉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