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345(2 / 2)

卫宁:“……”

汉武帝似笑非笑的盯着卫宁,想听一听卫宁怎么辩驳。

卫宁整理了一下思绪,问三省六部长官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百里奚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民间明明有如此才能之人,我们便看着不用,岂非国家之损失?”

“既是人才,何不科考证明自己?”

卫宁:“黄河之患耽误不得。”

“工部可抽人去治理。”

卫宁心道你们为何不问问对方有什么才能,怎么治理黄河?

为什么就要抓着制度不放手?

他第一次感受到无奈,以前他不理解后世皇帝说的什么祖宗成法不可忤逆,现在他卫宁好像也开辟了一种祖宗成法,给自己也上了一道科举制度的枷锁。

本来科举制度是为了让统治者招揽来更多忠君爱国的人员替皇帝办事,有效的防止民间思想泛滥乃至造反的情况。

现在弊端已经初现,弊端之处不在于科考,而是在于他自己定下的规则和制度,百官得到一部分权力后,会制约住了皇权。

给百官分权自然可以避免皇帝做出各种错误的决策,群策群力自然比一人的决策要好很多。

但问题是,无论是汉武帝还是他卫宁,都不会泛泛之辈,也都非平庸之人,如此一来制度就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卫宁现在哑口无言,他发现好像根本无法击垮三省六部的防线。

一项制度制定的时候看似完美,可是执行起来各种弊端掣肘就会全部出现。

卫宁有些不知怎么回答,汉武帝此时却开口了。

“科举制无法打破,那朕能不能不过你三省六部封官呢?”

“朕就要封这名官员又如何?”

三高官官道:“陛下可以封,三省也可以不下旨盖章。”

这样的官员你天子承认,百官不承认,到时候就算他为官也会被天下官吏同僚鄙视。

卫宁忽然想起来了,唐朝的斜封官好像就是这么回事。

果然,一切历史制度发展到最后,都会朝历史上固有的制度去靠拢,因为站在这个时代,你能做出来的决策只能是这样。

汉武帝眯着眼,道:“那就退下吧。”

等百官退去,汉武帝似笑非笑的看着卫宁,安慰道:“制度之下总有缺陷,不是你做的不够好,已经很好了。”

“朕能给你弥补的只有这么多,有得总归有失的。”

“现在你可以随便给对方封官了,不过让对方也做好思想准备,若他不可靠,以后可能会被同僚看轻。”

卫宁点了点头,道:“谢谢啊父皇。”

汉武帝笑道:“谢什么啊?国家是咱们的,都希望它变好,朕能替你做的就是将路上荆棘扫空。”

“朕还能替你做点事,所以你现在放心大胆的去做,朕能给你弥补,以后若朕不在了,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

卫宁道:“父皇你还春秋鼎盛呢,莫说如此不吉利的话呀。”

“哈哈,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