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敲打186(2 / 2)

太宗时期,各项制度基本上是萧规曹随,也未做过太大变动,反而对皇室成员严加约束,不使其做出危害朝政和民间之事。

待当今泰平帝主政后,这套国家治理架构也就固定下来。

按照约定俗成,皇室子弟非政府事务官,当不能干涉和介入内阁政务。

当然,若是皇帝陛下想要秉承自己的意志,强行推进某项大政,而内阁政府拒绝执行的话,那么皇帝只能发布紧急敕令,解散或者勒令内阁辞职,然后任命一名临时总理,组建临时内阁政府。

不过,这就属于皇室和内阁之间撕破脸了,会引起整个国家政局的震动。万一,新任内阁政府再次强项,不与皇帝合作,那皇帝总不能撸起袖子自己上。

虽然,太祖皇帝生前未立下什么不能逾越的祖制,但后继皇帝要是如此任性妄为,破坏既有的规矩,多多少少会遭到国内舆情反噬,落下不怎么好的名声。

嗯,没错,齐国历数十年来大开明智,兴办教育,使得国中百姓多了几分思考的能力,皇帝要是胡作非为,做得太过,搞得民怨沸腾,怕是要被口水给淹死。

齐国的报纸、书刊发行的种类和数量委实有些多了点!

更有甚至,帝国对民间舆论管制还隐隐有前宋那种“不因言获罪”的潜在规定。

这多少让皇帝生出几分忌惮。

不过,对于委实不要脸的皇帝,凭借手握的军权,想要掀桌子,世人怕是也莫敢相制!

好在,从太宗时期,皇室继承人都会从小接受系统而正规的教育,谨身自省,知大义,晓明理,嗯,还懂得一些政争上的分寸,而且还要经诸多庶务锻炼,政治上都能保持必要的克制,倒不至于培养出专断跋扈的暴君。

其实,对于齐国皇室而言,不仅皇帝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皇子皇孙们也得夹着尾巴,规规矩矩地做人。

除了封爵和袭承的考量外,皇室的风评还是要顾忌的。

皇帝都不能肆意妄为,身为皇室宗亲,也不能太混账了不是?

你可以吃喝玩乐,但不能欺男霸女。

你也可以借助皇室的渠道和名头积聚财富,但不能巧取豪夺图谋民间之资。

更重要的是,皇家子弟不能贸然插手和干预内阁和地方政务,不能破坏了规矩。

对于潘维学的提醒,齐泽烜心下凛然之余,也不无郁闷至极。

身为皇长孙,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也是受到颇多制约,什么事都不是自己所能恣意妄为的。

你看看与他一起随行访问大秦的丹王叔,就少了几分约束,在大秦境内是该吃吃,该喝喝,最后还能揽着美人一路回返本土,好不轻松写意。

而那个珉王叔,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个润州总督的位置,竟然要起大兵,谋算柬埔寨王国,为我齐国开疆扩土,彰显他的赫赫武功。

不过,这个珉王叔此举也不是没有风险,要是把事情搞砸了,很可能会被褫夺总督之职,搞不好还要削爵、罚俸,就此失去政治晋升的一切机会。

而他作为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却必须要抵住各种诱惑,不仅要洁身自好,不染声色,还要谨言慎行,不能让人指摘自己的任何不当之处。

他心中生出想要与英格兰使者会面的念头,其实也不是要做些什么外交行为,试探他们的谈判条件,更不是要当面奚落人家的失败和落寞。

他只是处于好奇,想要近距离地接触英格兰人,大家坐在一起简单的聊聊,谈谈他们英格兰的风物,说说他们的世俗民情,交流一下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说,当年太祖皇帝在位时,就极为重视这个岛国,认为以他们的发展路径和所处地理环境,必然会成为齐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这么多年来,齐国先是配合荷兰人将英格兰人挤出了南洋和马来半岛。后来,在逐步控制印度后,又通过两次局部冲突,不遗余力地将英格兰人赶出了次大陆。数年前,齐国应萨法维帝国所请,派出大量军力助其驱逐阿富汗部族叛军,恢复帝国统治。相信自此以后,也会顺势控制波斯的贸易主导权,并将英格兰人势力彻底逐出波斯。

如此,整个环印度洋地区,将没有一块英格兰人的落脚之地,其商业影响力近乎于无。

此次齐英战争,英格兰海军遭到重创,不仅国土面临入侵风险,就连殖民了数百年的爱尔兰亦将失去,可谓是损失极为惨重。

在齐泽烜看来,英格兰遭到齐国的这番敲打后,以后无论如何,都将无法构成对齐国的威胁。

太祖皇帝泉下有知,一定可以瞑目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