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国之道169(2 / 2)

君不见,秦国在保持强大的陆军力量同时,竟然在近十几年来,财力稍稍宽裕一点后,开始悄然发展他们的海军。

龙江造船厂(南京)、江南造船厂(上海)、黄埔造船厂(广州)这三家大型的官办造船厂,集大秦国内最为优秀的一批工匠,每年从官(军)方和民间接到大量造船订单,可以独立建造出许多五六百吨级的舰船,除了改进性的传统福船外,还有仿齐国的三桅帆船,也有仿欧式盖伦船,有全帆装船,也有非全帆装船,更有适合沿海和内河航运的桨帆船。

说来也可笑,秦国人造船所需的大部分木料竟然都来自齐国安南总督领地,或者从北明镇州地区走私而来。

截止到去年,秦国海军估计拥有大小舰船一百五十多艘,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吨位不大、配属火炮数量较少、作战性能也不高的中小型纯木质风帆舰船,但如果对方依托海岸和港口炮台,进行一场近海防御作战的话,还是能对来袭的“敌国”舰队造成一定的麻烦。

对此,齐国人在警惕之余,也是深感惊讶。

秦国哪来这么多钱,在养着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同时,还想着要发展海军!

作为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伱难道不该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向边疆地区吗?

你这么积极发展海上力量,所图何者?

说起来,秦国作为东方世界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还有重大的海外利益,发展海军,卫护海疆,也是应有之举,齐国人对此未免有些反应过度了。

也不想想,你们齐国人在大陆周围一圈,布置了多少围堵遏制势力,从最北方的渤海,到东北地区的东丹和北明,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琉球、吕宋,最后在南边的安南,不是你们齐国的小弟,就是你们齐国的藩属国,更有不少你们齐国的直接海外领地。

试问,面对这般局面,我大秦不该具有一丝海防危机意识吗?

我大秦出海的商船,离开港口不到数百里,就能时不时地遇到你们齐国巡视游曳于海上的战舰。

大陆沿海海域,仿若你家后花园一般,自由航行,随意进出。

一旦翻脸,我是不是要据有一定的自保防御能力?

不过,双方这种既合作,又隐隐对抗的关系,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冷战”模式。

一方认为,打一仗不仅伤了彼此间的“同胞”感情,而且在经济上是极为不划算的。另一方也忌惮于双方实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更是无力应对海陆两个方向的威胁。

诚然,齐秦之间的贸易,大多以齐国入超(贸易逆差)的状况存在,每年向秦国输入大量金银,显得有些不对等。

不过,齐国将大量来自秦国的进口商品以转口贸易的方式销往印度、波斯、奥斯曼,以及欧洲等国家地区,往往会加价数倍,赚取的贸易利益不仅可以弥补了齐秦之间的贸易逆差,而且还大有赚头,获利颇丰。

更不要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极大促进了齐国的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国内民众从中受惠者甚多。

在这种背景下,李延良便担心齐泽烜年轻气盛、满脑子建功立业的想法,会推动齐秦之间的战争爆发。

虽然,齐泽烜不是太孙,但明眼人都知道,一旦泰平帝故去,太子继位,这位嫡皇长孙必然会被列为帝国的第一接班人。

倘若,齐秦战争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植下,难保他在将来执掌帝国时,不会贸然发动一场侵秦之战。

“我就是想想。”齐泽烜笑着说道:“不过呢,齐秦之间是否能避免战争,怕是你我,甚至朝堂之上,都无法掌控的。时移世易,人心难测,说不定,在将来某个时期,因为一个小小的摩擦,或者一个小小的冲突,就将我们两国卷入到战争当中,也未可知。”

正说着话,几名店里的活伙计端着大盘小碗,顺着楼梯,噔噔噔地上来,满脸热情地将店里的拿手好菜摆满了一桌。

齐国富庶,众所周知,而且今儿来的这位贵人看着更为雍容,有四五名齐国军官陪同,还有一队大秦士兵护持,身份应该不低。

刚才为了以示歉意,还为那些被驱赶到楼下的食客会了账,手头如此大方。

这要是将他侍候好了,少不了赏他们几个大钱。

江南为大秦经济重心所在,南京则为帝国都城,自是物华天宝,富甲一方。

随着国内承平数十年,在经济繁荣、食物种类丰富的江南地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开始贪图口腹之欲,享受食物在舌尖上的跳跃,感受各种滋味在口腔翻滚的愉悦。

此乃人类本性,无论时间如何变迁,都难以改变。

玉盘珍馐是大秦人生活中的一大消遣享受,不仅要有感官上的具体体验,还要尝其美味,品其内涵。

美食之美在其形,选用盘碟碗筷的讲究,刀工雕刻,色彩搭配是美食的第一层次。

美食之美在其味,调料搭配,火候大小,煎炸蒸煮炖,这一道道程序严格规范下来,形成的是美食第二个层次。

美食之美在养生,一些富贵的秦人对美食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吃美食吃得肠胃舒服、身体调和,吃得人神情气爽才是正理,这是美食的第三个层次。

齐泽烜一边笑意吟吟地举着筷子逐一品尝桌上的美味佳肴,一边听嘴皮子利落的活计绘声绘色地介绍,心情极是愉悦。

神州大陆,古韵千年,就连吃个饭,喝个酒,都能这般品味华夏文明,领略人文世情。

哪像我们大齐境内,尽管掌控了广阔的海外殖民领地,使得餐桌上食材更多,物资更丰,但似乎就少了这么几分精细和讲究。

“对了,延良。”饭过五味,喝一杯沁人的龙井,不仅消食,且能清爽口舌,齐泽烜捧着茶杯,见李延良就要下楼招呼伙计会账,便好心地提醒一句,“你家夫人在杏和堂多半只顾着诊病救人,指不定又忘了吃饭。稍顷,你不妨让店家给你打个包,带些热食过去。”

“多谢殿下挂念。”李延良闻言,立时露出感激的神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