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谋定163(2 / 2)

“……”读报的侍女立即翻检书案上的几份报纸,然后将来自秦国的《金陵邸报》抽了出来,“昭圣皇太后病势难去,乾元……伪帝命群臣集议,为太后上谥号……”

“呵,伪秦的这位老太后终于要……去了。”季启堂从软塌上坐了起来,将侍女手中的《金陵邸报》接了过来,喃喃地说道:“如此这般,伪秦怕是要治大丧吧!或许,这对我大明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嗯,有些事情,需加紧准备了。”

10月20日,安定府,富顺县(今日本久慈市)。

秋收已进入尾时,但勤劳的农人依旧在田间忙碌,为下一季耕种做着准备。

男人们趁着还未上冻之际对土地进行犁耕,将田土深翻一遍,以松土、改良土壤结构和清除杂草。

一些条件尚好的田地里,农人还会将采买来的麦种或者油菜洒在田间,这样一来,随着立秋后的降雨和气温适宜,种子就能迅速发芽,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妇人们则将散落在地头的秸秆收拢,然后一捆一捆地背回家中,以便冬季时节烧火取暖。

镇子上虽然有火炭售卖,只需几个大子,就能买来大堆的烧炭,在寒冷的冬季为家人带来无尽的温暖。

然而,节俭的农人哪里会舍得花费这些“闲钱”去购买烧炭来取暖做饭。冬季时节,本来就没有任何收息,有这多余的钱,莫如多买些棉布或者缝制几床厚重的棉被,将身体裹严实了,也能将就对付一个寒冷的冬季。

几百上千年过去了,何曾有农人会专门花钱来取暖?

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过,早在藩国(盛冈藩)时代,底层的农户别说有余钱购买棉布、缝制衣服,乃至采买火炭,就连每日的饭食都是无着落的。只能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四面漏风的茅草屋中,苦捱寒冷日子。一个冬天过去,几乎每个村落都会冻死许多人,尤以老人和婴幼儿为多。

后来,北方的明国打了过来,先后击破弘前藩、八户藩、盛冈藩,将陆奥北部地区纳为治下。据说,那些藩国的家主和武士都遭到了无情的清洗,很多人都神秘的消失了。

其实,在普通百姓眼里,不论是明国,还是藩主,并没什么区别。他们依旧要继续耕田种地,承担各种杂役,还要将自己辛苦一年的收成,拿出很大一部分,缴纳给这些主人。

哦,也不是没有变化。

最起码,明国的官人征收的赋税要低很多。

因为是新征服的领地,明国政府为获得此地的民心,便广施“仁政”,不仅取消了各种有关农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还将此前高额的年贡,予以大幅降低,租率全部定为“五公五民(收取农户年收获的五成)”,施惠于广大百姓。

许多贫苦的农人,在成为明国百姓后不到几年,竟然第一次吃到了大米,穿上了柔软的棉布衣服,住上了温暖的土屋。这让众多百姓感到幸福之余,也不禁热泪盈眶,都发自内心地表示要向明国“家主”效忠,誓死捍卫这个“藩国”。

要知道,在日本,只有藩主和高级武士,以及庄屋等村吏可以穿绢、绸,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人只能穿没有任何花纹的黑色或藏青色的棉、麻,而且袖长和肩长也有限制。农人在束发时,更是连发带都不能使用,只能用稻草。

至于大米,那更是只有藩主、高级武士才能吃到(但也不是天天能吃到),中农以下的农人主要以杂菜粥——一种在麦子、粟米、稗子中掺和切碎的干叶、萝卜煮成的食物为食。

在被明国征服的陆奥北部地区,普通百姓生活更是苦逼,若在平时能吃到稗子做成的糠饭(还不能吃饱),就已经算是上等的美食了。

尽管,明国政府依旧会向农人派发许多杂役,修建城池和道路,开挖河沟和水库,以及在农闲时节被征召为乡兵,前往沿海港口或者南部边界地区服役。

但无数的日本百姓还是对明国政府报以强烈地支持和拥护,因为,他们最起码让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当然,这种改善无非就是让人勉强吃饱了饭,曾经藩国对各种人身地位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也大为放宽,让人不再感受此前那种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绝望。

经过四十多年的统治,不能说陆奥北部地区所有百姓都倾心归附明国,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

早在十三年前,明国政府取消了陆奥地区的军事管制,取而代之的是设立安定府,下辖固安(今弘前市)、昭化(今八户市)、临津(今日本北部城市大馆)、富顺四县,正式将该地区吞并,纳入明国统治范围内。

由此,陆奥地区,哦,应该是安定府二十余万百姓的农业赋税政策也将和云州、镇州等核心地区一样,从此前的五成,降低至两成。

另外,若是能被选拔到军队中,不仅可以获得不菲的军饷收入,还能出人头地,有机会博取战功晋升至中高层军官,并让整个家庭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按照明***人优待政策,只要你成为一名资深士官,就可以使家中子弟拥有那些汉人才具有的官员选拔资格考试,同时,也可减免家中一半的农业赋税。

“所以,我要加入军队,为我自己,也为整个家族博取一个功名。”田裕祥脸上带着几分坚毅的神情,跪坐在父母的面前,“此次,皇帝陛下和军方发布诏令,征召五千新兵入伍,而我们安定府的兵额为一千人,竞争极为激烈。但我有信心凭借自身出色的身体条件和军事技能,一定可以获得这个名额。”

“去吧,为了你的前途,也为了家族的荣耀,去加入军队,为皇帝陛下征战沙场,为我们大明国扬威域外。”田大林郑重地说道:“当四郎于军中博取功业后,你的后人就能非常自豪地冠以兵卫之名。”

作为曾经的日本底层小民,田大林及其家人若是还在藩国的统治下,是根本没有姓氏的。

有幸于明国征服了这片土地,在将这里的数十万百姓纳为治下之民时,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冠有姓氏,并登记造册,载入鱼鳞。

为了便于这些附顺的日本百姓选择姓氏,还将《百家姓》翻了出来,让他们自由选定,是为官家赐名。

在后世,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渊源和含义。其中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村、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

此外,还有许多姓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百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鸟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对于有志于蚕食日本领土从而壮大自身实力,以为将来争雄大陆入主中原的北明政府而言,在难以获得足够的汉人移民情况下,最好的方法便是尽量归化征服领地内的原住民,云州的阿依努人,镇州的土著,苦叶岛上的野人,以及数量更多的日本人。

说汉语、习汉俗、冠汉名,同时竭力打压原住民的文明属性,便成为北明政府同化和收服其他民族的必然选项。

而田大林的父亲就是在北明侵入陆奥后,破天荒地取得了一个姓氏。但囿于没有文化,更是对汉语丝毫不懂,在申报姓氏的时候,便按照内心最为原始的想法,以耕种的田地为姓。

在日本,有许多武士会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冠以此名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合称五卫府),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众人闻其名,无不尊崇。

近日,大明都督府发布新兵征召令,于境内各个领地募集五千新兵,这让无数要博取功名,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少数族裔看到了一丝宝贵的机会,遂纷纷报名参与选拔。

大明的刀锋,已然缓缓出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