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海的变迁156(2 / 2)

渤海国政府对移民的政策也很优容,不仅提供全程的移民运输工具--一般是雇佣齐国的商船载运移民,而且还为每一名到来的移民分配四十亩土地(需要为政府无偿服役三年)。在偿还了政府的贷款后(一般是各种农具、牲畜或者兴建的房屋),还能以每亩三块钱的价格继续购买更多的土地。对于政府拨给移民的土地,前五年完全免征各种赋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收取。

不得不说,渤海国的移民政策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对那些无地或少地的汉地佃农而言,可以获取一份能传诸于子孙后代的土地,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

什么,渤海之地太过蛮荒和苦寒?

那又如何,总比手无一钱,家无片瓦,身无立锥之地的无依生活要多一丝期盼不是?

经人口普查(仿齐国模式,每十年定时清查国中人口数据),截止到1720年,渤海国治下已经有四十一万三千余众--当然,还有一些隐藏在偏远茂密山林中的部落尚未清理出来,在整个岭北地区,妥妥的“大国”之列。

不过,这四十多万的国民中,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有女真人、汉人、朝鲜人、日本人、喀尔喀蒙古人,还有当地众多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和布里亚特人等少数民族。

其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最高的当属女真人和汉人,前者乃是王室统治阶层,后者则因为齐国和北明的影响和干涉,掌控了渤海国绝大部分政府官员职位和技术岗位,同时也在国家经济上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并与女真人长期通婚,彼此几乎融为一体。

因为长期接受齐国和北明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整个渤海国各个方面均受两国深层次的影响。甚至还在齐国的默许下,渤海、东丹和北明三个国家还针对秦国签订了一份军事互助同盟,相约彼此遭到秦国的攻击后,都有义务展开军事行动,向秦国发起反击。

在这三国中,自然以实力最为强大、人口规模更多的北明为主导,在不触碰齐国构建的远东新秩序前提下,北明俨然成为整个外东北地区扛把子,充分享受一把“万国来朝”的满足感。

渤海国所占据的领土虽然极为广阔,东起锡霍特-阿林山脉,西至叶尼塞河附近,南至黑龙江、大兴安岭、漠北一线,北抵勒拿河、安加拉河(东西横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但其辖下人口太少,绝大部分地盘根本无法实际掌控,只是在齐国人描绘的地图上,大致给他们圈出了这么一片广袤的国土。

在这种情势下,渤海国近年来也没太大的扩展欲望了。第三代国主瓜尔佳·僧格遂准备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要积极夯实内部基础,大力开展国内建设,并加紧移民和鼓励国民多多生仔,竭力消化目前掌控的领土。

尼玛的,骑着马跑上一两天的时间,都见不到人烟,再扩张更多的领地,也没人来填,反而白白消耗国力,这就显得有些穷兵赎武了,可不是一位英明君主所该做的事。

诚然,齐国人也说了,若不趁着俄人无力戍守西部领土,加紧向西扩张延伸,争取将国界线推到叶尼塞河,一旦对方积聚了足够的实力,必将对渤海国构成严重的威胁。

但问题是,你们齐国人对我们援助的物资并不足以支撑我们持续进行扩张,而且随着越来越往西边推进,补给线也是越来越远,从黑龙江入海口到北海地区,距离超过三千公里,就算以沿途诸多河流为运输通道,但水陆不断交替转运,一趟下来最少也要花费两个多月。更不要说,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三月,万里冰封,河流上冻,还无法进行运输,若是战事吃紧,只能依靠自身积存物资来勉强支撑。

所以,渤海国在持续扩张数十年后,便想缓口气歇歇,整顿一番内政,发展一下凋敝落后的经济。

要发展经济,除了继续朝齐国和北明讨要物资援助外,那不得深挖自身潜力,将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外面多换些银钱和物资。

其实,渤海国所据的地盘里,值钱的玩意还不少。据那些齐国地质勘探人员所给出的报告里,就指出境内了数条河流中都富含宝贵的砂金,地底下也埋藏着丰富多样的矿藏,山岭里还有无穷的贵重彩色装饰石头,至于漫山遍野的粗大巨木和林子里各色珍贵毛皮野兽,那更是数不胜数。

然并卵,囿于糟糕的交通状况,这些东西却很难运出去。除了价值高、质量轻的皮毛和砂金,可以辗转通过陆路和水路,卖给齐国和北明商人外,哦,还有往来漠北的秦国商人,从而换取大量的军需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那些众多的矿产和高大粗壮的巨木,只能继续沉睡在荒山野岭中。

数年前,北明政府陆续投资一百五十多万银元,在镇州(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修建了一条从镇州城(今海参崴)至双城(今双城子)的铁路,让渤海国看了眼热不已。

渤海国王僧格曾试探性地询问齐国人,可否愿意帮渤海也修一条铁路,从而将其内陆腹地联通至黑龙江或者镇州。

齐国人只是淡淡地反问了几句,便让渤海国熄了这个心思。

渤海国人口几何?

财力几多?

何能修筑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铁路?

你渤海国,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搞这么一个大工程!

你们也不瞧瞧,渤海国境内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那么复杂,施工条件也是极为艰难,比如北海周围地区的宽阔河流、沿途陡峭的山坡,岭北(西伯利亚)东部的永久冻土层,还有一年四季的严寒酷暑,要克服这些问题,那铁路造价可不低!

想想也是,四十多万人口散布在广袤的岭北地区,就算能凑出钱来修一条铁路,那也运不了多少人员和物资,投入产出比绝对严重失衡,仅每年的运营成本都能把你的国家财政给拖垮。

且等等吧,待我渤海国发展数十上百年,有了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再来考虑铁路这般宏大工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