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法国船长的意念92(2 / 2)

犹记得,在路易十四主政时期,法国在军事上碾压整个欧洲,在经济上,科尔贝尔努力下,法国重建了经济结构,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国家也得以自给自足。通过政府直接控制经济部门,建立殖民贸易公司和开办新式工厂,成功地扩展了法国的工业和贸易能力。

然而,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完成“上帝给予的重要任务”,巩固和加强天主教的神圣地位,开始在国内打击胡格诺教徒,并废除《南特敕令》。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经济遭受重创,卡昂丧失了全部的纺织机,里昂和图尔丧失了四分之三的纺织机,昂古姆瓦60家造纸厂倒闭到只剩16家,商业重镇梅济耶尔129家商铺倒闭了101家,图尔400家制革厂只剩下了54家,马赛、波尔多等商业港口也受到重创,整个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

而那些逃离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到南尼德兰、联合省、德意志、英格兰重新办厂,生产出大量当地原本从法国进口的商品。哦,对了,齐国人占据的原西属加纳利群岛好像也接收了不少胡格诺教徒,用以稀释那里的西班牙人。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科尔贝尔当年一手建立的经济体系开始崩塌,法国政府的工业收入锐减,财政上不得不陷入了高利贷商人的圈套,日子变得极为艰难。

更为糟糕的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面对欧洲几个主要强国的围攻,法国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国库空虚,濒临破产,整个国家面临严峻的危机当中。

难道离开了新教徒,法兰西就只能依靠那些放贷为生的犹太商人了吗?

我们就算比不上齐国人和欧洲那些新教徒,为什么同为天主教徒的意大利人在经济上也会那么成功?他们的商人精明能干,他们的工匠心灵手巧,他们的学者多才多艺,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比法国人更好的经济成果?

要知道,意大利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西班牙人、奥地利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教皇,还有他们法国人,将这片富庶的地区扯得稀碎。

当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曾经问过这个问题,然而王国的大臣和枢密主教也没有结论,只能将其解释为意大利人天生对商业的敏感。至于齐国人,哦,上帝,他们那套东西,看着简单,但很多国家,包括法兰西是学不来的,也不能学,因此只能作罢。

因为,齐国的政府官员,就算是***贵族家庭出身,一旦从政的话,也必须先在基层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然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甚至,就连他们未来的帝国接班人——皇太子,好像也需要在政府各个部门历练许久,以便熟悉政府具体运行流程,并从中积累大量的从政经验。

相反,在法国,除了教会系统的官员可能经历过这种类似的模式外,国内的贵族子弟在成年后,就会被授予重要职务,哪怕他们对此毫无经验。

在施政比较开明的联合省,那些夸夸其谈的议员们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他们只需在神学和商业辩论中击败其他人,就可以担任最为重要职务,哪怕他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证明自己。

或许,就是因为齐国人具有的这种创新和务实精神,才会让他们在短短数十年里,迅速崛起,继而将其影响力延伸到欧洲,成为左右欧洲局势的重要力量。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法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到25亿里弗,这个数目差不多等于法国18年的国家收入。国内人民陷于极端贫困和破产的境遇,人口死亡率也很高。粗略估算,连绵的战争,使得法国的人口减少了100万人。当路易十四死的时候,将一个破产的国家遗留给了他的年幼的曾孙--路易十五。

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力普为了挽救国家财政的危机,采取了约翰·劳的财政改革政策。政府首先便是进行币制改革,效仿齐国,禁止使用金银,建立一个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使这种纸币在市面上将获得与金属币同等的流通。

但这种没有充足贵金属储备发行的纸币,终究无法承受政府的无限发行,给整个法国经济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

果然,四年前(1720年),随着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整个法国经济是一地鸡毛,那些超量发行的纸币全都沦为一张张废纸,无数的人为之破产。

阿尔贝船长也是密西西比泡沫的受害者之一,在那场浩大的经济危机中,他几乎失去了全部财产,从一个拥有数万里弗家产的贸易商人,变成一个负债累累的穷鬼。

而正因为此,他才不远万里,跨越波涛汹涌的印度洋,来到汉洲本土,准备采购一船高附加值的齐国工业制成品、钢条、五金、抗疟药(金鸡纳霜)、茶叶,以及精美的东方瓷器,然后运回欧洲售卖,试图一举翻身。

他在私下里算过一笔账,从汉洲本土进货,要比从齐国南非领地那些二道贩子手里采买,足足可以节省四成的成本。那么节约下来的资金,又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将这趟远洋贸易的利润做到最大化。

“哎,你们是什么人?……干嘛拦着我们的车?”正沉浸在美好的臆想当中,租来的货运马车猛地停了下来。

阿尔贝船长寻声望去,只见几名面色肃然的男子伸手拦停了他们的马车,他们身穿对襟黑色上衣,下身着直筒长裤,手中还持着燧发手枪,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齐国的军警探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