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图纸谜藏:瓶中信23(1 / 2)

0023、图纸谜藏:瓶中信

相传,汉末时期的才子祢衡,才气纵横,孤傲不驯。

据说祢衡惹得曹操不愿杀他这种家伙,以免名声遭罪,于是把他送刘表那去。

后来祢衡曾即兴作了《鹦鹉赋》而技惊四座。

“不过最终果然,祢衡还是因惹怒人,被处死了。彷佛曹操的精准狙击一样的借刀杀人。”发箍女孩对手机彼端的同伴道。

“这个梗……你该不会想要说:扈琦湍那只狙、猕猴,就像是这个祢衡吧?”

“我可没说喔,不过音的确很像,而且这两个人性格也都很怪僻不合群,嘿嘿。”

“狙”这个字有“窥伺、狡智、猕猴”等三种意思。前两者正符合扈琦湍的意象、行为、能力。

据说当年祢衡创作出《鹦鹉赋》的沙洲,因而得名——鹦鹉洲。

“沙洲,你觉得暗示了什么?”发箍女轻轻轮动手指,想使小螳螂轮换指上。

“不知道。”

“就是‘瓶中信’呀!你发放的,你想不到啊。”

“谁想得到啊!而且沙洲又关瓶中信什么事了?”

“仔细想想吧,沙洲的话,沙岸,瓶子才容易搁浅上岸吧。别忘了海洋、水域的主题啊。”

“额,这样吗……”

“而且,瓶塞上面的就是鹦鹉头像,对应到鹦鹉洲。”

“原来如此。”彼端女孩恍然大悟,又回过神问:“对了,你怎么知道那条猕猴早就开始找后山的大宝藏了?”

发箍女:“简单啊,既然以怪盗、盗墓侠等等自居,那就没有不寻找真正宝藏的道理。”

“是吗?”

“而且我想,他应该是有一定进展了。”

“真假——!?”

“这是我推估的结果。”

“怎么推估的?”

“简单说是,他时不时会去那片山林的某个可能有宝藏的地点探索、徘徊……”

“那不是正常吗?”

“你还不懂?”

“就是不懂!”

“也就是说,恐怕他是找到了可能的线索,所以才会经常去那附近探查的!”

“啊————!”

“哼哼,告诉你这么多情报,满意了吧。”

“可不对啊!你几乎都不在这洽真岛上,怎么会知道他的动向?”

“呴呴,我有我的门道。反正,目前先放长线给他去跑………”

“你不觉得有点卑鄙吗?”

“这叫智取、战略好吗!别忘了这本来就是场——斗智游戏!”

“居然能把那个変态怪盗当猴子耍……”

“他自葛儿都承认是猴子了,可别想翻出我的五指山。喔对了,他是条小螳螂。”

发箍女孩翻过手掌,抬起手看著手指背面所倒挂的小螳螂。

………………

“大家在看什么呀?”

下课时,几个小学生,或蹲或撑膝,聚在游乐设施旁一角。

“不要挤!”

聚焦在一支很小的玻璃瓶上,拔下软木塞,从瓶中挖出带点螺旋锥状而卷在其中的土黄色纸。

“我看看。”“不要挤!”

摊开纸来,内里画了个长方形的图形,看来毫无特别之处。

“就这样?”“背面呢?”

“不要抢!你抢什么!”拿著纸张的女孩甩臂回头呛。

纸张翻面,写著:山猫出没之地。

“山猫?”

“山猫出没之地,哪里?”

小朋友们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学校有山猫吗?”

“后山才有吧。”

“是吗……”“后山连幽浮都有了。”

“山猫,是堆土机吧?”

“堆土机是什么?”“堆肥用的?”

“是推土机吧!不是堆,是推。”

“所以山猫是指推土机吗?”

“应该是小山猫吧。”

“这样说起来,后山有推土机很正常啊,挖土用的。”

“是挖垃圾山吗?”

“………”“嘻嘻嘻嘻。”

之后,亦有其他班的,也发现这种小瓶子。

封印于瓶口上的软木塞,有著鸟类头部侧面,鸟头看来有冠。

“这是老鹰!”

“不对,这应该是鹦鹉!”

“有点像印第安酋长。”

纸上写著:常在墙上奔跳。

“常在墙上奔跳是什么意思?”

“感觉像是猜谜。”

“对耶,这不就猜谜吗?”

“不就是壁虎!”

“噢,壁虎!”

“不对!壁虎不会跳,应该是蝇虎!”

“蝇虎是什么?”

“就是墙上那种会跳的小蜘蛛,会抓苍蝇。”

其实壁虎也是会跳的,只是跳跃不是它们常用的动作,需要时才会跳,像是用来跃过“山谷”到另一头,基本上是追猎物或逃命才为之。

………………

身为解谜玩家的田歆卉,班上也有人注意到这种瓶子,甚至有人都找到第二个了,拿来与人炫耀。

“这次写的是什么?”

“越过此龙门的都不是鱼。”

“这、什么意思?”

“上次那瓶写著:常在墙上奔跑。”

“那个是壁虎吧,这次又是什么?”

“鱼跃龙门吧,这就是答案。”

“鱼跃龙门啊……”

“喂,这次图案居然是……梯形。”

“梯形?”

“两边一样长的梯形。”

“之前不是都长方形吗?”

这类谜语也流入了田歆卉耳际……

“越过此龙门的,都不是鱼。”

答案是龙吗?

这类小小的瓶中图纸,偶尔被发现于校内的走道外侧、大楼旁的水沟、树丛外缘等等。

起初被发现的数量很少,所以几乎没人以为意。

但随著时间推移,发现者越来越多了!

甚至有人反复的偶然遇到、捡起。

也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去随机寻找。

逐渐地,这种瓶子与现象,被称为“瓶中信”。

事情自然也传至解谜玩家们耳里了。不过他们也有默契的不在会上特别去讨论它。

另外,也有人拿著瓶中图纸的谜题,找上大张旗鼓打著解谜专门的詹贯壕这里来谘询。

“不愧是本解谜之王的威望,哈哈哈哈!”也逗得好大喜功的詹贯壕得瑟起来。

………………

解谜会上——

“慢点,这题‘退货’,里面讲的大蚬、贝冢的遗迹什么的。我有个小疑问是,光住在那种小小的沙洲岛、浅滩什么的,真的可以活吗?”

“有可能吧,或者更不如说是,正因为活得下去,甚至是食物较多较稳定的地点,所以才会住在那。”

萳渼之洲的西海岸,延贴著绵长无尽般的沙漠地带,此处的水气往往不降落在沿岸,而是等撞上更东边内陆的安地斯山之后,才会进而凝结、落下、汇入地表。

在这种看似资源匮乏的干漠海岸下,之所以产生出部落、乃至文明,据信正是当地先民善用了这片海洋的丰沛水产而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概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