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一波话题营销146(1 / 2)

原本的《不怕不怕》是华纳2006年推出的歌,翻唱的郭美美,不是红十字那个,而是新加坡的新人歌手。

现如今,华纳估计还没拿到改编权,毕竟英文版的《aiAHee》才刚刚出来。

原曲的《DragosteaDinTei》,也只在欧洲一些地方流行而已。

确定了这首歌,沈涛就先让梁翘伯通过自己的关系,去拿下中文的改编权。

有着沈涛亲手写的词,买下版权后,用来作为杨小幂的主打歌基本问题不大了。

将杨小幂新专辑的事情交给了梁翘伯后,沈涛就再次一头扎进了《那些年》的后期当中。

在进行精剪的同时,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了两支关于《那些年》的预告片。

第一支,就是以歌曲《匆匆那年》为配乐的代表回忆的预告片。

在《匆匆那年》的歌词中,沈涛和一群死党,对着杨小幂追求的画面,被蒙上了一层暖光滤镜。

搭配上歌词的“匆匆那年我们,见过太少世面,只爱看同一张脸”。

给人一种时光回转的错觉。

仿佛一切还是在昨天,还是坐在那个教室,看着依然青春的同学少年。

而第二支预告片,就要稍微长一点了,大概有一分十五秒。

是用《那些年》作为配乐,剪的比较长一点的预告片。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沈涛公司的预告片就比其他电影的要长。

这年代在宣传中,预告片总是喜欢剪得云里雾里,信息透露的越少越好。

主要是制片方担心,预告片暴露的太多,会让观众对电影失去兴趣。

毕竟,这年代不管是大片也好,还是剧情片也好,真正在意情节的不多,反倒喜欢搞噱头。

就像前不久《无极》的预告片一样。

各种大场面,配以紧张的音乐,看的人倒是热血沸腾。

可等进了电影院才会发现,原来那就是精华。

至于剧情,根本就没有。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预告片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更多的,也是在做人群定位。

《那些年》作为一部青春片,注定没法像《疯狂的石头》一样,得到全年龄段的喜欢。

所以,只要精准定位人群,吸引特定观众走进电影院,这对《那些年》来说就是一种成功。

好在如今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的,全是20多岁到30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目前观影的主要受众人群。

那些年拍的是回忆青春,是高中时候的记忆。

在目标人群上,和这部分主流观众恰好是契合的。

所以,预告片只要剪的足够有吸引力,歌曲能营造出那种回忆的氛围,等到上映的时候,就自然能先笼络一批观众。

国庆档比起长达一个多月的贺岁档,是有所不足的。

毕竟只有几天时间,没那么多时间给《那些年》慢慢发酵的机会。

在这个档期,一部电影票房能不能成功,完全取决于前几天的运营。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一部分票房,才是重中之重。

尤其这个档期还有龙叔的《神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