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赵士祯拜师38(1 / 2)

大明王朝的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同时期,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开启了殖民贸易,初露锋芒;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正处巅峰。

17世纪中叶,仿佛商量好了一般,这四个大国同时没落。

荷兰和英法开始崛起,后来英国更是借助两次工业革命之威,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主导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

林余无意探究大明没落的原因,但要是重走科技路,他会选化学。

为什么不是物理呢?

要知道,蒸汽机和发电机两种机器的发明,才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深究原因,是因为在一切都还很落后的现在,在牛顿都还要约一百年后才会出生的现在,物理学的“研究”只能止步空谈。

化学不同,设备只需要一些瓶瓶罐罐,原料大自然随地可取,化学这门学科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一套体系。

只要体系建立,科学的思维散播,物理学自然而然地就能发展起来。

而化学造物,例如火药、医药、化肥,将会迅速改变整个世界。

赵常吉露出恍然大悟的明亮眼神,兴奋说道:

“对。”

“不知道纯度,当然就无法确定三种原料的真实比例。”

“像制造火药所使用的消石,陈大叔他们用的是熬消法。”

“把块状消石捣碎成粉末,加入到沸水中煮,冷后析出。如此重复两次,就得到配置火药用的消石,品尝后没有苦味就算合格。”

“但得到的消石里面,具体有多少有用的成分,没有苦味时纯度究竟是多少,没人知道。”

“我曾经跟陈大叔说过,熬硝法重复两次后就没有苦味了不假,但重复四次后也没有苦味啊,爆炸效果还更好哩,他没听我的。”

林余朝陈国保看过去,陈国保皱起了脸,委屈道:

“管事老爷,不是小人不肯熬消四次啊,这每熬一次,得到的消石量就降低两成。多熬两次,就得降低四成。损失多了,同样的量,就得多花钱。”

“朝廷每年下拨的银子就那么多,经各位老爷们整体思虑之后,最后能分到火药上的就更少了,我不少熬几次,交不了差啊。”

林余不禁扶额。

这还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间的官员吃的饱饱的,最下层的执行人员就只能偷工减料。

最可怜的,还是使用火药的戚家军,还是遭受倭寇伤害的大明百姓。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

“这种提取有用成分的操作叫做提纯法。”

“具体需要提纯几次,能得到纯度合格的硝石,还需要实验测定,倒也不是提纯的次数越多越好。”

“你陈大叔说的也不算错,提纯次数越多,损失就越多,花钱就越多。”

“所以,真正正确的方法是,找到一种办法,能确定硝石的纯度,从而确定提纯次数,才算是既为国为民,又不误国误民。”

“赵常吉,你是哪家孩子?我想请你成为我工造司火器部的一名组长,每年俸银30两,你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看看他们同不同意?”

“同意同意!”赵常吉高兴地蹦起来,又问道:“管事老爷,您懂得真多,比陈大叔他们所有人加起来,懂得都多。我能拜您为师傅么?”

林余哑然失笑。

除陈国保外,其余三位部长面面相觑,心里颇不以为然,但对于赵常吉一名孩童的天真说法,又不好去驳斥。

林余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工造司管事,甚至比八品县丞都要风光些。

这是因为他的技术好么?

非也非也。

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又走了读书的路子罢了。

哪像他们,出生是匠户,一辈子都低人一等,家里贫穷读不起书,只能卖力气过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