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打赌(1 / 2)

老实说,林余对官场政治不太感兴趣。

平时看网络小说,他也不看官场文,只觉得里面的官名既多又繁琐,每一句话都嵌套着三五种意思,蕴含的政治厚黑学自己一辈子也学不会。

他猜想着,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穿越小说都以“造反”开场,毕竟造反是新搭了一台班子,不必顾忌以往的政治关系,破坏即可。

但现在是嘉靖年间,其后还有张居正主持的“万历中兴”,大明百姓的生活远没有恶劣到需要造反的地步。

第一年饥,第二年饿,第三年才能到造反哩。

如今的大明,老百姓吃饭还是半饱呢。

不能造反,便只能在现有的“政治生态”上砍刀,林余纵然不感兴趣,也还是强迫自己通晓一些最基本的官场生态。

首先,大明有两个直隶和十三个省,两个直隶分别是北直隶也就是京城,和南直隶也就是南京。

而每一个省的官府,又分为三个主管部门,即所谓“三司”。

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布政使司管行政、按察使司管监察。

嘉靖年间,受“北虏南倭”影响,朝廷设置不算常例的临时职位:总督和巡抚。

总督往往管理着好几个省的军事,例如浙直总督,管理着浙地、南直隶、鲁地、闽地、粤地、桂地、赣地七省军务。

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统管着军事、行政、监察等各项事务。

如今稻田边上的简陋草棚里,就坐着浙直两地的“土皇帝”呢。

浙直总督兼浙地巡抚胡宗宪坐于高堂主位之上,他穿大红官袍,是正二品封疆大吏。

他的下首,左右分别坐着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司的按察使,他们也穿大红官袍,布政使是从二品,按察使是正三品。

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首,则坐着那个被“天尊”教训了的绯色官袍,杭州知府马宁远,是正四品官员。

而杭州知府的下首,与前面的官员似乎泾渭分隔,是织造局的总管太监杨金水,其实只是正五品官员,但他是宫里出身,听司礼监的命令,也就不受胡宗宪辖制,自成一派。

林余在天上寻找,该还有一个人的,被裕王派来监视“改稻为桑”施行的总督参军,谭纶。

他找了半天,终于在草棚边缘的人群里发现了他。

嘿,他有座了!

而且,草棚里的官员,不论布政使还是按察使,看向谭纶的眼神里,都充满着畏惧。

要知道,在《大明王朝1566》里,他可是被胡宗宪强硬命令着“外面坐着去”,但一直没怎么敢坐,可谓凄惨的边缘小人物。

林余虽然不懂官场生态,但从在场官员对谭纶畏惧的态度里,渐渐琢磨出了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愈演愈烈的“党争”。

浙直两地的官员,包括胡宗宪,俱都出自阁老严嵩一门;但在朝中,严嵩与裕王势同水火;谭纶,就是裕王专门派来捉浙地官员改稻为桑的把柄的。

如今还真让谭纶捉住了一个,几乎能要了所有浙地官员小命的把柄。

这个把柄大概就是“天尊降怒”。

要知道,踩踏青苗的具体执行者虽然是杭州知府马宁远,但命令却是从布政使司发出,还偷调了戚继光的军兵,如今却引来了天尊降怒,这泼天的罪责,谁能承担得起!

好在天尊他老人家当时已经教训过马宁远,当不会再次出手,只要能把这件事隐瞒下来,不教朝廷得知,便不算多大的罪过。

但偏偏有一人,肯定不会隐瞒,甚至还会把此事直接捅到京城去。

这人,就是谭纶。

林余在天上,逐渐理清思路,兴趣就浓厚了一些,开始观察草棚中发生的一切。

此刻,杭州知府马宁远一拍桌子,愤怒说道:

“哼,我们在前面卖命,别人在后面拆台。干脆说吧,朝廷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还要不要人干?”

片刻后,棚子边缘坐着的谭纶站了起来,悠悠然说道:

“马知府,你粗暴执行,以至于惹得民怨四起,天尊降怒,能做,不让说么!我不但要说,还要上报朝廷,好让朝廷看看,改稻为桑的国策是怎样执行的。”

此话一出,草棚里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脸上俱都露出害怕神色,忐忑不敢言语。

“马知府的事,是领了总督府命令去做的,天尊如果降罚,我这个浙直总督自会承担。”坐在草棚正中央的一位穿大红官袍的肃穆老人胡宗宪在肃静中开了口,揽下了罪责,却又眼睛一转,不再看谭纶,看向下首的布政使问道:“以官府的名义,向米行上的米市借贷一百万石粮食,现在借贷了多少啊?”

布政使大人眼神顿时露怯,磕磕绊绊地说:

“额...很少...都说缺粮。”

胡宗宪又问:

“从外省调的粮呢?”

布政使又答道:

“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多给。”

林余看着这一切,不由唏嘘。

改稻为桑之后,浙地百姓无粮可吃,就算要买,也要买得到才行。

显然,官府的库存不够,更无处可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