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政制院换届247(1 / 2)

马车悠悠驶入汴梁城,停在了皇宫北门外。

范仲淹和赵骏下了马车,玄武门内,赵祯亲自已经站在风雪里等着。

他倒是没穿军大衣,里面穿着绯红色龙袍,外面披着绵披风,上面还有个兜帽,将风雪全部挡在外面。

但即便如此,见此情形,范仲淹也是忙不迭快速向前疾步,到赵祯近前拱手行礼道:“陛下,折煞臣了,怎么能亲自来等臣呢?此间风雪太大,还是快回宫中,免得寒了龙体。”

赵祯笑着抓住他的手轻轻拍了拍,说道:“卿为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别说朕亲迎,就算是朕带着文武百官前去城外迎接也是应该的事情。”

他倒是想,只是被百官们拦住。

事实上宋朝皇帝不是不能出宫,比如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就经常偷摸出去,甚至半夜三更坐着马车去武将大臣家里喝酒都有。

有一次赵光义去找一个开国将领喝酒,半夜三更喝多了醉驾,还因为汴梁城内违章建筑太多出了车祸,以至于他第二天恼怒地要求整顿开封府违章建筑,却因百姓反对而无疾而终。

但到了宋真宗时期,这种偷摸出去的方式就不行了,要么就必须要有名正言顺的理由,要么就是被大臣们架着去前线,如朝陵、祭祀、封禅或者去澶州前线打仗。

而宋真宗出去一次排场就非常大,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史书记载,他出去一次光仪仗、车驾、卫队都上万,还包括随行大量官员。

然后这些人衣食住行,各种开支花销,有的时候还要接见功臣进行赏赐,一次可能就是几万贯乃至几十万贯,花钱如流水。

所以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百官们劝说,说是皇帝出宫一次对国库的支出太大,没必要浪费这样的钱财损耗国库,导致赵祯当了四十一年皇帝,居然从未出过宫,也是件奇事。

范仲淹感激道:“官家龙体为重啊。”

“好了,先进去吧。”

赵祯挥挥手。

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向着垂拱殿而去。

今日迎接范仲淹归来,文武百官到齐,政制院带着他们去城外迎接,赵祯本人在宫门口迎接,可以说给了范仲淹极大的面子。

各路谏官、御史、各部尚书、侍郎、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馆、阁、殿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浩浩荡荡一二百号人,簇拥着赵祯他们入殿。

队伍最前面的自然是赵祯、范仲淹、赵骏、吕夷简、王曾、晏殊、蔡齐、宋绶、盛度等人,接着就是各部尚书,大家按照队列排序,依次排列。

范仲淹当仁不让地站在了政制院宰相队伍当中,虽说他的职务是河北路经略使,可别忘记他还有个政制院候补知院的头衔。

所以位比副相。

此刻赵祯志得意满地坐在龙椅上,等百官都入列之后,下方群臣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宋代平时是不这么喊的,虽说万岁成为皇帝专属就是从宋开始。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时,被士兵们冠以万岁头衔:“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于是虽然赵匡胤并没有直接下旨万岁成为自己专属,却自此只能由皇帝独享。

如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遭到杖责而死。

《寇准传》中也记载,寇准外出被人呼万岁,于是立即被免去同知枢密院事一职,贬到青州府任职。

此后直到明清,“万岁”之称尊崇无比,皇帝也成了“万岁”爷。

但这样山呼万岁的情况,却是少之又少。

然而今日百官们却情不自禁地这么喊,却是有人带头,随后众人齐齐高呼,实在是蔚为壮观。

实在是因为这两次大战,且在外交上的胜利,堪称北宋建国以来头一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让人扬眉吐气,除嫉妒范仲淹的官员外,皆喜不自胜也。

“众卿平身!”

赵祯见此情形,高兴不已,环顾众人说道:“最近几年虽是多事之秋,然朕幸赖有诸公,有范卿,西破元昊,北败宗真,彰显我大宋之威严也。”

“陛下谬赞,若非陛下在后方运筹帷幄、折冲樽俎,臣也不能在战场上击败元昊和宗真,这都赖陛下智珠在握,赖太祖太宗庇佑。”

范仲淹当然不可能揽功,都把功劳推给了赵祯,顺便还不忘吹捧一下早就挂了的赵匡胤和赵光义。

反正不管别人信不信,群臣肯定是信了,不信也得信。

开玩笑。

范仲淹现在功劳那么大,快到封无可封的地步了,虽然他是个文官,但文官团体也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出来,所以当然也得打压。

当下各部尚书如程琳、陈执中、章得象、杜衍、李若谷、贾昌朝、郑戬、叶清臣、胡宿、韩琚等人纷纷上言。

“陛下遣精兵强将,身蹈锋镝,威服四方,谓之天人之功,为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蛮夷犯边,实乃自不量力。臣观天人未厌宋德,陛下自有天佑。”

“范希文虽有薄功,但实不能与陛下相论。”

这帮人一个个要么把功劳推给皇帝,要么推给上天,反正就是不说范仲淹有什么大功劳。

因为他们除了要打压范仲淹以外,也未尝没有眼红嫉妒的人。

比如程琳、章得象、贾昌朝这帮家伙,那是能看得范仲淹眼睛发红,嫉妒得都快面目全非了啊。

不过百官们怎么贬低,赵祯肯定还是要给予范仲淹肯定,不然让臣子寒心。

当下赵祯说道:“范卿功在社稷,居功至伟,毋庸置疑。此番回京,非要职不能重任,拜龙图阁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封楚国公!”

“谢陛下!”

范仲淹大喜,历史上他才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现在则直升宰相了。

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卵用。

因为目前的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军国重事、平章军国事之类从唐朝延续下来的宰相职,基本上已经是虚职。

真正的实职还是政制院知院,或者政制院同知、候补同知才行,连观察候补同知都没资格参与朝廷大事。

赵骏说道:“陛下,政制院成立,是为了让陛下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加强权力集中,推动对国家有利的政策。所以臣主张政制院的人员常定,五年一届,如今王相病逝,臣以为可以新换一届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