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沙船(求追读)72(2 / 2)

事实上,沙船悠久的历史足以说明其辉煌。这种船型发源于唐代的崇明,当时的海鹘战船就是一种沙船,出现时代远比福船和广船早,而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要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整整在中国沿海使用了上千年之久。

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种主流海船能跨越如此漫长的时光经久不衰,这都是精明的海商用脚投票选出的结果,仅凭这一点,沙船也堪称史上最成功的船型。可以说,沙船就是上海港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最佳缩影。

沈廷扬又道:“既如此,我们何不登船一游?”

林海笑道:“不急不急,我先看看船舵。”

他还是第一次仔细观察古代中国的海船尾舵,毕竟末次船和博望号的船舵都是西式的,更何况眼下干船坞里没有注水,可以看到整个舵系统的全貌。

林海来到船屁股处,只见那舵叶高约丈余,通过吊舵索悬挂在艉楼舵室的卧式绞车上。这就是中式船舵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绞车升降,在深水区把舵叶降至船底以下,可以使得其有效面积增大。

和舵叶固连的舵杆长达三丈,一直延伸到绞车上方,水平的舵柄就插在竖直的舵杆中,沿船体纵向伸入舵室之内,这年代的舵工就是靠这玩意来左右打舵。

由于舵叶面积很大,打舵需要克服巨大的水阻,所以舵柄往往很长,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杠杆作用。但由于舵室的宽度有限,长长的舵柄根本转不了太大角度,所以这年代海船的舵叶最多只能偏转五度左右。

这个问题只能等舵轮出现后才能解决,更大的舵偏意味着更强的转向机动能力,当然舵系统的连接强度也需随之增强,以抗衡高速行驶时大舵偏工况下的动压。

林海觉得舵轮的技术难度并不算很大,等他有了自己的造船厂,这是首先要实现的技术之一。

他看到舵叶的下缘也有两个圆孔,对沈廷扬道:“这两個孔就是用来穿勒舵索的?”

沈廷扬笑道:“林兄莫非在泰西开过船厂?”

林海摇头道:“泰西的海船不用勒舵索,他们的船舵不能升降。”

事实上,这个勒舵索就是中式海船最要命的一个软肋。因为悬挂式升降舵必须用勒舵索把舵下缘勒紧,而勒舵索位于船底,在高海况下很容易断,这将导致舵叶的连接很不牢靠。

其后果一是容易失舵,二是舵杆频繁撞击舵乘座容易导致船尾开裂,而舵柄也经常随之失控打死舵工。这导致中式海船在远海航行十分危险,这不能不说是中式船舵历经千年演进而带来的副作用。

船尾舵由舵桨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直到一千年后才传到西方。等西方用上船尾舵时,中国已在宋代发明了悬挂式升降舵,这是近海优化的智慧结晶,却阴差阳错制约了东方海船的远洋航行能力。

看完船尾舵,林海又细细观看了船舷两侧的披水板,这是沙船独有的部件,又名橇头、腰舵,其作用类似于广船的中插板,都是用来减缓横漂。

和中插板不同,披水板位于船舷两侧,在侧风和逆风时可将下风方向的披水板放下,抗横漂的效果要比中插板更好。后来荷兰人把披水板带到了西欧,并进一步被北美纵帆船发扬光大。

除了披水板外,沙船两侧舭部还有梗水木,这玩意目前也是沙船独有的,但在后世船舶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被称为舭龙骨或减摇龙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船体在风浪中的横摇,从而防止倾侧。

不得不说,沙船在船舶发展史上确实作出了不少贡献。这也是由于沙船吃水浅,且船身修长狭窄,导致横漂和摇晃都比较厉害,所以倒逼出了许多特有的部件,在风浪较大时沙船还会在船尾两舷放下特有的太平篮,进一步对抗横摇。

沈廷扬看林海对这条沙船十分满意,于是道:“请林兄为此船赐名。”

林海早已想好了船名,应声道:“就叫甘夫号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