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遵纪守法者难独善其身,违律犯罪者可一呼百应!538(2 / 2)

“长安君可将此思撰为奏章上呈,请群臣同商之。”

嬴成蟜松了口气,肃然拱手:“多谢王相!”

解决了王绾后,嬴成蟜又看向王翦和蒙武:“本君始终在尽力宣教于军,更开军校以教导中高爵者为将、为官之道。”

“本君所求,便是能让我大秦的将士们有为官为吏的能力!”

王翦、蒙武等一众将领即便不接受嬴成蟜的谏言,也不得不承认嬴成蟜说的没错。

纵观古今大秦,嬴成蟜绝对是在宣教于军这条路上走的最远的人,嬴成蟜帮助军中将士走入朝堂的心思也始终毫不遮掩。

嬴成蟜轻声一叹:“本君深信大秦军校必将为我大秦贡献出诸多栋梁之才。”

“但,不够啊!”

“远远不够!”

“大秦军校一期不过千余人,连支撑我大秦东征西讨都不够,本君又怎舍得让他们劳形于案牍?”

“即便令数期大秦军校的毕业生都入朝为官,于我大秦官吏之缺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蒙武沉声道:“本将亦知我大秦官吏缺额之困。”

“然,我大秦有爵者却不止千人,而是数十万人!”

“若能大兴教化于军中,令得这数十万有爵者皆能识文断字,则我大秦官吏缺额之困顿解也!”

嬴成蟜反问道:“蒙将军可曾大教军中将士识文断字、处理政务?”

蒙武声势一弱,无奈回答:“本将,不曾。”

除了嬴成蟜,谁有心思在军中教导全军将士识文断字、处理政务?

谁又敢在嬴政没有明确下令的情况下大规模教导将士们为官之道?

真当大秦仅允许法吏为师是为了压榨法吏吗!

嬴成蟜沉声道:“本君教过。”

“承蒙将士们不弃,亦劳军中法吏臂助,已有十三万将士识文断字,两万余将士可通篇背诵《秦律》。”

王翦乐呵呵的说:“您瞧瞧!”

“两万余可背诵《秦律》的将士,皆可为官!”

“这官吏缺额之困岂不是顿时可解?”

嬴成蟜遗憾的说:“本君也曾以为本君此举可顿解官吏缺额之困。”

“然,能背诵《秦律》和能运用《秦律》、能持《秦律》为官吏是不同的。”

“经本君并各级法吏考教,这两万余将士大多都只能为小吏。”

“能为一乡主官者,不足千人。”

“能为一县主官者,不足百人。”

“且这些人还多是军中将领,本就有资格进入大秦军校!”

正如一名能通篇背诵《民法典》、《刑法典》、《国际法》等法条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合格的法官。

亦如一名能通篇背诵四书五经的老秀才也不一定能治理好地方。

会背《秦律》是在大秦当官的基础,但也仅仅只是基础,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地方主官却还相差太远!

蒙武强词辩解道:“许是此番随长安君出征的将士少聪慧而多勇武。”

“本将以为,若于军中大兴教化,定能涌现出诸多人才!”

嬴成蟜微微皱眉:“蒙将军此言谬矣!”

“此番随本君出征的将士不仅勇武,更有聪慧!”

“若非聪慧,又如何能有那么多的将士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非但随本将连战连捷,还能用闲暇时间识文断字、能诵《秦律》?”

蒙武无语。

好赖话都让你说了?

蒙武当即追问:“既如此,长安君又为何舍近求远?”

嬴成蟜诚恳的说:“本君以为,将士们的聪慧并不比旁人差。”

“他们所欠缺的乃是历练、经验和指点!”

“只要许将士们以时间、经验和指点,将士们定能胜任高官。”

“然,培养出足够在军中大兴教化的法吏需要时间。”

“等待将士们成长为可堪为官吏之才也需要时间。”

“可我大秦疆域屡屡暴涨,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大秦急需一群征之可用的官吏,而不是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磨练方才能够成长起来的官吏!”

虽然大秦军中将士们大多出身贫寒,嬴成蟜却从来都不会鄙薄他们的智慧。

嬴成蟜始终相信,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历练,一军之士足以治国!

只可惜,嬴成蟜没时间给他们成长,大秦更没时间给他们成长!

而且在嬴成蟜看来,在军中大兴教化本就是个伪命题。

嬴成蟜早已上谏过类似谏言,可嬴政他不同意啊!

王翦砸了砸嘴:“本将搞不明白这些七拐八绕的事儿。”

“本将就问长安君一句话。”

“将士们得了爵,解甲之后却无官职可担,本将怎么跟他们交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