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空警200,楔尾天线263(2 / 2)

说到这里,王晓模把第一页计算天线尺寸的内容翻了过去,露出了第二页的总体方案构想。

意料之中的,正是常浩南所熟悉的样子。

不过他还是得装作微微惊讶的样子:

“平衡木天线么?”

“对,其实大前年瑞典人首飞的萨博340预警机就已经用了这样的结构,虽然在飞机的正前方和正后方分别有60°的盲区,但可以把天线竖着装在飞机上,整个天线结构的重量也能压到1吨以下,应该对你们飞机设计部门更方便一些。”

“如果是8米半的天线这样安装,应该还可以接受。”

常浩南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便准备把那个更完善的方案给透露出来:

“不过我倒是有个稍微不一样的想法。”

果然,王晓模露出了饶有兴趣的表情:

“说说看。”

“其实,我当时也关注过一些萨博340的情况,所以在闲暇时间做了点计算。”

常浩南从旁边拿起一支笔,与此同时郭林也顺势把一张纸放在了他的面前。

给大佬递纸.jpg

所谓关注萨博340AEW自然是不存在的,这个型号1994年首飞,那时候常浩南还没重生呢,只是个虽然很努力但天赋一般的大二学生罢了。

只不过这种事情显然他说啥是啥。

“首先,哪怕就平衡木设计来说,萨博公司的方案也很糟糕,他们选择了一个对飞机不利影响最大的雷达舱支架方案。”

说话间,常浩南大笔挥动,在纸上画了几种不同的雷达安装方式。

“萨博340AEW选择的A方案支架航向稳定性导数为正值,起不稳定作用,而其它三种方案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过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类平衡木天线,无论怎么设计,都无法避免支架在垂尾处引起侧洗,干扰垂尾来流方向,同时支架的阻滞作用又减小了垂尾上的来流速度,可以说这个支架对航向稳定性的破坏甚至还要大于雷达天线本身。”

“竟然是这样么?”

对于非航空专业的人来说,这个结论乍一听确实有点反直觉,但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反而事关重大。

“没错。”

常浩南点了点头,手上勾勒线条的动作也是飞快:

“要想弥补这个稳定性损失,不仅需要在机尾设计两片很大的腹鳍,还得考虑把垂尾部分也加高,要是伊尔76那种大飞机也就罢了,但运8的最大起飞重量也才60吨,经过修改之后对于结构的影响很大,还要进一步对机体进行调整,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

“所以咱们不如思路放开,干脆不要这个碍事的支架,把雷达阵面直接跟机身连接,让天线本身作为支撑结构,这样对于航向稳定性的影响和带来的阻力反而都要更小,而且还能获得更大的阵列面积,另外在侧视天线的上面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类似‘帽子’的结构,安装两面前后方向的天线阵列,虽然性能肯定和侧面不能比,但至少也算是实现了360°全覆盖。”

“这样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影响,但只要加两片腹鳍就可以抵消了,几乎不需要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大的修改。”

绘画这种事情也是熟能生巧,因为这段时间他经常要用类似的办法展示方案,因此现在画出来的东西至少已经不那么抽象派了。

至少王晓模一眼就能看明白。

实际上,常浩南拿出来的这个方案,基本就是前世美国E737预警机的“楔尾”天线,算是对传统平衡木方案的全面升级。

唯一的劣势在于楔尾结构的自重相比平衡木要大不少,因此没办法安装在太小的平台上面。

然而运8作为特种机平台的或许唯一一个优点就是载重够大。

波音737的载重16吨,运8可以装20吨。

多个几百公斤根本不是问题。

总之如果空警200能提前用上这个设计,绝对可以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对于飞行员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要知道,预警机这种东西普遍并不好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