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你没错,麻省理工搞错了489(2 / 2)

刘永全的心再次悬了起来。

“不,刘工你的想法没问题。”

常浩南说着从旁边的包里掏出一份英文材料,显然就是二人刚刚说起的那篇论文。

这年头研究叶片冷却的论文数量极其稀少,因此任何一篇都会被国内拿来认真研究。

由于网络数据库尚不普及,各个研究机构甚至会有专门的资料员负责搜集这些实际上是公开的内容。

而他手里这份论文就是太行项目组的资料员之前几天拿过来的。

实际上常浩南当然不需要这篇文章的启发,但是突然从从流体力学研究到气热耦合问题,总还是要找个说辞。

他把论文递给刘永全:

“是麻省理工他们的想法不对。”

“啊?”

刚刚把论文翻到第二页的刘永全当即愣住。

别说90年代末,哪怕到了二十多年以后,麻省理工在理工类学科里面,那也是带着点神圣性的。

尽管刘永全自认为已经是不太迷信国外权威的人了,刚才也只是说这篇论文的研究偏向气热耦合理论,而对于工程应用的实践意义不大。

“现在国外把希望寄托在槽缝射流上面,无非是看中了槽缝射流的三维流动特性较弱,前后排射流之间基本满足Sellers叠加模型的假设条件,所以对绝热气膜有效度的预测准确性更高,而离散气膜孔因为有三维涡系结构,而且同一排气膜孔的冷却射流具有离散特点,所以多排气流之间相互干涉,完全没办法用Sellers叠加模型进行预测……偷懒而已。”

常浩南虽然手里空空,但脑子里已经把那篇文章的细节基本都记住了,说到这里当即指了指刘永全手里的论文:

“伱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表3-4到表3-7。”

“哦……”

刘永全有点手忙脚乱地翻到论文的第三章。

“你把几张表里面的涡结构强度提取出来,再额外算一下雷诺数,就会发现湍流边界层相比层流边界层能够增强能量输运,从而有效降低涡结构的强度。另外他们的研究方法,用压力敏感漆测量差排阵列的复合角气膜冷却的绝热气膜有效度,用热致液晶高分子来直观测量温度,这些手法也确实相当先进。”

一番全方位的评价过后,常浩南最终总结道:

“总的来说,其实他们在这篇文章里已经很接近正确的方向了,只是处理数据的时候根本没往那个方向想罢了。”

“所以……麻省理工甚至不知道自己发了个宝贝出来?”

虽然刘永全还是没完全get到常浩南的技术思路,但这部分内容还是听懂了。

“是,不过他们也不会在这条错误路线上走太长时间,槽缝射流的问题太大,而且航发的性能要求越高缺陷越明显,对于已经在装机测试第四代发动机的美国人来说,发现这一点不需要太长时间。”

常浩南重新走到那台刚刚调试好的设备旁边,在外壳上轻轻拍了拍:

“理论上讲,涡扇10这样的第三代发动机其实用不上这么高端的冷却技术,把第三代镍基叶片材料搞出来,结合传统冷却技术也够用了,F110,还有AL31F都是这么搞的。”

“但我还是准备在上面应用多排叠加的全覆盖气膜冷却,把涡轮的端壁、叶顶、尾缘,乃至环形燃烧室侧壁的气膜冷却效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冷却效果更好的同时,还能减少冷却用气流的消耗,也算是给更未来的第四代、乃至第五代发动机打一个技术基础。”

“第……第五代发动机?”

要是搁另一个人在涡扇10都八字没一撇的时候说要给第五代发动机做准备,那刘永全非得觉得对方是疯了。

但常浩南这句话说出来,他偏偏感觉……

似乎也没那么夸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