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挖野菜24(1 / 2)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从汉朝就开始有的节日。过节当天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后两项在山寨暂时都没条件办起来。元宵还是可以吃的。不过迟言更喜欢南方甜甜的黑芝麻汤圆,所以他说了算,就煮汤圆给大家吃好了。

他们没有糯米,但是有黍米,这不刚好就是后来流行的大黄米汤圆嘛!

芝麻和糖都是现成的,就是没有电动打粉机,用石磨麻烦一点,是个体力活,好在山寨最不缺的是劳力,磨个黍米粉和芝麻粉完全是小意思。

芝麻馅想要好吃,一定少不了猪油。他们将黑芝麻粉、糖和猪油放到一起搅拌好,拿到室外凉一下,再拿回来做成一颗颗馅料。之后用和好的黄米面把馅包起来,揉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

汤圆做起来难确实不难,但也需要有耐心,才能把汤圆揉得圆圆的,又颗颗大小均匀。

山寨里吃饭的人多,靠他们三个人包肯定不行,还是得发挥群众的力量,提前找了几个大婶一起来包。

包完之后冻在室外一晚,正月十五的早上直接煮就可以了。

都不用想,汤圆也得到里广泛的好评,但也有个别人不爱吃甜食,迟言也考虑到这点,汤圆只做为一种应节食物,并不是早上的主食。

他还做了改良版的胡辣汤,配上刘婶做的饼,在冬日早上来上一碗,又开胃又全身都暖和和的。

早饭过后,大家休息一会就开始练功。迟言虽然进步较慢,但马步扎得愈来愈稳,已经开始练习走梅花桩了。

大锤走梅花转那叫一个溜,人像是飞起来的,让迟言好生羡慕。

来山寨之后,听大家一直喊大锤,迟言也就跟着叫,过了很久才想起还不知道大锤的真实姓名。有一天他忍不住问了大锤为什么叫这个外号?

大锤马上变得不好意思起来。

原来他十岁刚来山寨时,对一位姓史的大叔的双锤非常感兴趣,说自己也要练这个。史大叔逗他玩,说他能把锤拿起来就送给他,还教他练习。

他还真就去试着拿了,结果使了吃奶的劲,用双手也拿不起一个锤,他发了狠话说:我早晚有一天能拿起大锤!

所以大家看到他就想起他拿不动大锤,慢慢就开始都叫他大锤,他也习惯了这个名字。

其实他本名还挺好听的,特别是在山寨一堆大郎、二牛、三顺之中,他的名字更加清新脱俗。

他叫李昭,还是乡里的秀才给起的。因为他早上出生,昭字代表光明,也代表能明白道理,寓意非常好。

迟言想着那以后就叫他“小昭”也可以,但想到某武侠名著中的小昭,马上做罢。

大锤这干瘦身材、小眼睛,如同一个机灵猴子的形象,让人实在叫不出“小昭”来,所以还是继续叫大锤好了。

大锤因为先天条件,非常有练轻功的天赋。迟言觉得等大锤再多练几年,飞檐走壁不在话下,这让他这个在武功方面没有任何长处、全是短处的人十分羡慕。

幸好迟言心态好,他从来没想到要练出绝世武功,只要会个一招半式,遇到敌人能自保就知足了。

演武场一角,耿少行正在练枪,颇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势,绝对是大师喜欢的那种练武的好材料,天赋果然很重要。

迟言安慰自己,他在很多方面也有天赋,他擅长与人交往,善于平衡各种关系,更擅长厨艺,这也很不错嘛!

……

山中岁月悠长,时光都变得特别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