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边的空心村(1 / 2)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居庸叠翠的长城边,怀山抱水。古往今来的长城人家,虚怀若谷。

万里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从烽火戏诸侯到明长城的修建,易守难攻的长城边一直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所在。

元末明初,瘟疫横行,水旱蝗灾,战乱不断……

萍窑洞的先民们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年,几经流离失所。一直到天下安定,再修长城。

在参与长城的修建时,萍窑洞村的先民们,由易守难攻的长城边而遁入深山,发现了生长着洋苹果树的山坡与山洞。

为球现世安稳,闲云野鹤,后世子孙再也不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萍窑洞村的先民们,便让儿孙不远千里的移民至此,成为依靠长城守护的着长城人家。

因为地处在长城边山路十八弯又山路十八弯的大山深处,萍窑洞村也是一处相当不容易为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

因为萍窑洞村多山坡又多山洞,容易在山坡上下建造出来价格低廉的窑洞居住,且山坡还生长着带着香气又可爱漂亮的洋苹果。

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靠着采摘山坡上的果子来果腹。

如此,便有了萍窑洞村的存在。也寓意着先民的子孙们可以平平安安的住在窑洞里,与世隔绝。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坐落在长城边的萍窑洞村,就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一样,逐渐走向了的历史的舞台。

时至今日的萍窑洞村,常住人口三百五十户一千四百余人。

粮食种植面积七十四公顷,年产粮食二百八十三吨。

油料种植面积三公顷,年产油料二吨。蔬菜种植面积三十三公顷,年产蔬菜一千七百一十六吨。

果园种植面积一百公顷,年产干鲜果品一千三百九十二吨。

全村年经济总收入一千二百余万元。

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年复一年,在洋苹果树的基础上,萍窑洞村的人们又培育出来可以完全支撑起经济收入的长夏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春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纳百川,玉棠富贵,平安喜乐。

春日花宴,萍窑洞村的海棠谷里,海棠花每一年里都把花开的很茂盛。

所有前来秉烛夜游的赏花人,都不忍心错过海棠花姿的瓣瓣芳菲。

秋月果宴,海棠谷里一片绿肥红瘦的丰收景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萍窑洞村山坡的顶峰上面,许多的古宅、古院、古窑洞,全部依山而建,散落在青山绿树的漫山遍野里。

萍窑洞村屋舍的建筑风格多是以窑洞为主的四合院落,正房的屋舍也全部都是从山洞里接的出来的土窑洞。

夏日炎炎,窑洞外面酷暑难耐,窑洞里却十分凉爽。

寒冬腊月,窑洞外面寒风刺骨,窑洞里面却温度适宜。

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合院建筑,使选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四季里都感觉到自然舒适。

“狗长犄角闹洋事”,成熟于八月中秋,独具特色的洋苹果,简直就是萍窑洞村里有且仅有,独一无二的的镇村之宝。

传闻中,萍窑洞村洋苹果树的种植历史已经有两千多余年。

村口的牌坊上面,还雕刻着乾隆爷御笔亲书的“大清洋苹果第一村”。

据说,一次乾隆爷下江南的路上,途径至长城边附近时,突然就起了狂风暴雨,日如黑夜。一时间车马乱向,这才误入了萍窑洞村。

一番言语后,萍窑洞村的先民们才知道现下的长城边外面,风调雨顺。

萍窑洞村的先民们,随即便将村子里时下应季的镇村之宝洋苹果献给了乾隆爷。

得益于萍窑洞村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与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环境,成熟后的洋苹果,外观色彩粉艳娇嫩,自带条状花纹,口味甘甜,香熏味儿清新宜人,且果形整齐,能垒起八九个不倒。

因为气候加之土壤的因素,萍窑洞的洋苹果树,只有在萍窑洞村周围的山坡上,才能种植存活、生长成树、开花结果,而在其他平川地带的土壤里,根本无法栽种成活。

洋苹果实扁圆形,径二寸许,生则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闻数步,味甘松。

乾隆爷瞧见散发着香薰味道,粉嘟嘟似少女一般可爱,与众不同的苹果,就如同稀罕西洋玩意一般,洋苹果之名便由此而来。

自此后,萍窑洞村的先民们也由过去的遁世转为逐渐开始入世。

洋苹果,海棠果,以及其他嫁接而成、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诸如香果,槟子等的一系列果品,也在风起之时,乘风而兴,闻名于世。

现今的洋苹果,不仅得到了地理标识的认证,还是长城边附近的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洋苹果虽然品相极好,味道也甘甜,但由于其果树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十至十五年后才开始挂果。

管理难度很大,产量又低。每亩地种上十棵洋苹果树,年产量也不过二百斤。

谷贱伤农,依时顺势。

近些年来,萍窑洞村的村民们早已经不再热衷于生长周期较长的洋苹果树的种植和养护。

大家全都将大片的洋苹果树砍伐掉,改种为经济效益更高的海棠树。

自此开始,曾经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萍窑洞村洋苹果,也日渐的物以稀为“贵”。

再一次从众所周知的入世状态,转变成了鲜为人知的遁世模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萍窑洞村作为生态移民村,整个村子全部都搬迁下山。

在旧村以南外的十公里外,交通更为便利的平地上建起了萍窑洞新村。

村民们也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但是在萍窑洞的旧村里,尚且还有一些没有被带走的旧物,也逐渐开始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