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 初到临黄厂 —13(1 / 2)

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天气阴冷灰暗,尽管下了半夜的雪已经停了,天空仍然乌云密布。在这样的坏天气里,庄稼人大都蛰伏在家,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不过,王营村的人们大都忙绿起来,重新回到临黄厂菜市场摆摊设点,开始新一年的营生。市场不大,中间一条百十米长的沥青路纵贯南北,从南边的临黄厂生活区门口,一直延伸到北头的西同公路,沿路摆着许多菜摊、肉摊和早点小吃摊,两侧是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店铺。

今天是工厂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市场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喜气洋洋的熟人朋友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互致新年的问候。临近八点,当厂里的高音喇叭大声播放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人们匆匆离去上班,市场立刻变得冷清起来。

这时,市场口的西同公路边,一对青年男女拖着厚重的行李跳下公共汽车。男子身材魁梧,穿一身棉衣,外罩崭新的中山装,冷峻的眼光不停地向周围观望;女子高挑漂亮,身着黄呢子大衣,脖子上系一块天蓝色围巾,紧紧依偎在男子身旁。聪明的读者已经猜了出来,二人正是高加林和刘巧玲,他们昨天上午从家里出发,坐了半天汽车,又挤了一夜火车,此刻已经非常疲累。

市场中间的路上肮脏不堪、泞泥难行,积雪被踩踏成污浊的雪泥水,搅混着不少烂菜叶,几个菜农见有人走近,无精打采地吆喝几声。加林他们尽量小心地往路边的积雪上走,饶是如此,两人的皮鞋和裤脚上,还是溅了不少黑泥点子。

“咋这么个鬼地方,比咱山圪崂崂还脏!”加林失望地对面色发黄、昏昏欲睡的未婚妻说,“巧玲,要不咱在前面小摊上吃点东西,坐下歇歇,看把你熬的!”

昨晚火车上人太多没有空位,他们把铺盖卷放在过道上,背靠背坐了一夜,巧玲小睡了一会,加林担心车上有小偷,一晚上没有合眼。

巧玲小声说:“能行,加林哥,咱稀些喝点。”

早点有豆腐脑、馄饨、油条、豆浆,还有蒸馍、包子、烧饼、肉夹馍,加林花了五分钱二两粮票,买了两根油条,喝了碗二分钱的豆浆,巧玲一毛钱吃了碗稀拉拉的馄饨。

趁这对情侣吃早饭的间隙,也为了更好地展开后面的故事情节,这里对临黄厂作一简单介绍。临黄机械厂始建于六十年代末,位于关中平原东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为战备需要而建设的三线企业。据说,当年来自天津的第一批创业者们,沿着秦岭北麓的陇海铁路选厂址时,尽量往东行走,以便离自己的家乡更近一些,最终选定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晒狼摊”的地方。“晒狼摊”是夹在南山与西同公路之间的一片荒原,地势南高北低,千百年来,从山上滚涌下来的泥石流不断堆积沉淀,形成如今的砂卵石地貌。这里原来砂石遍地,荒草丛生,狼群出没,人迹罕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经过广大建设者们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硬是在这片荒摊上建起了如今颇具规模的国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

两人吃过饭歇息了片刻,起身走过一道大铁门,进入临黄厂生活区。这个时候,天渐渐放了晴,太阳从散开的云层里露了出来,天地间一下子变得异常明朗,眼前的景致,让他们恍然感到来到另一个世界。一幢幢四五层高的土红色楼房拔地而起,随着地势逐渐升高,水泥道路宽阔平坦,积雪被有序地归拢在路边笔直整齐的国槐树坑里,上午的阳光越过东边的楼顶,照射在堆满积雪的树枝上,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恰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巧玲啧啧赞叹:“加林哥,外面那么脏乱,里边这么漂亮,还有大人娃娃的穿衣打扮,一个个这么洋气,连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是呀,这里外就是两个世界么!”加林喘着气弯下腰,把后背的行李往上耸了耸。他身上背着两个人的铺盖被褥,手里还提着装有脸盆、毛巾、牙缸、牙刷等洗漱用具的网兜,累得满脸汗水。

巧玲心疼地说:“加林哥,这么重的行李,可把你压坏了!要不你把行李放下来,咱两个抬上?”

“不用,你手上的提包也不轻么,过了前边十字路口就是招待所,咱把行李寄下,洗洗再上碦报到。”

临黄厂生活区通往厂区的铁栅门,被称为“中门”,是职工上下班的主要通道。今天的值班门卫叫钱阿娣,四十来岁,黑瘦的脸上满是细小的坑坑,人送外号“麻姐”。麻姐原来是结构车间电焊工,工作苦累,整天穿着厚厚的工装,戴着沉重的头盔,手持焊枪跳上趴下的操作,衣服上到处是被焊花烫出的小黑洞,夏天车间里的气温有时超过四十摄氏度,汗水常常浸透了她的前胸后背,为此,她一直想调出一线车间,可苦于没有门路。去年秋天,她的外甥女嫁给了工厂保卫科长的儿子大杨,她终于如愿以偿,担任了中门门卫。尽管几个月后外甥女就离了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麻姐的好事。别看麻姐只是个门卫,实际上很有“权力”,普通职工、平头百姓迟到个一半分钟,谁都休想进门,当然,厂里领导或者她的亲朋好友例外,可以通过门房里的小门进出,人们对她的称呼,也从“麻姐”变成了“钱姨”。

这会,麻姐正靠在门房里的椅子上打毛衣,听到外面铁门有响动,透过半开的窗户看到两个陌生的青年男女,听他们的口音,知道是来自贫穷的黄土高原,心里便有些看不起,再看那女子的脸光滑白皙,更是激起她一股无名的妒火,便把麻子脸贴近窗口喊道:

“哎,你们两个是干什么的?”

“同志,我们是新来的工人,麻烦您开开门!

刚才,加林和巧玲为了省钱没有登记住宿,他们把行李寄放在招待所走廊的长条椅上,到厕所洗手池里洗漱后就来到这里。

“上班时间,中门不开放!”麻姐的声音尖刻刺耳。

“同志,我们要到人事科报到,你不让进门,我们怎么报到呀?”加林有些生气。

“我管你怎么报到!这门上班就是不开,有事去西门!”

巧玲急忙问:“那西门在什么地方?”

麻姐抬手晃了下西边,“砰”地关了窗户。加林气得要上前理论,巧玲拉住说,“加林哥,你和这号人叫什么劲?咱赶紧报到走!”

他们顺着原路往下走,见人就问,走过幼儿园、单身楼、职工食堂、招待所、邮局、工商银行,绕过十字路口的大商店,从体育场边下去,经过职工医院,来到厂外的马路上。二人初来乍到不熟悉路况,其实只要穿过招待所院子,往西走几步就到这条马路。马路东侧是高大的工厂围墙,西边是深深的河沟,沟底被皑皑白雪覆盖,一溜冒着烟雾的溪水汩汩流淌。南边不远处的大山挺拔陡峭、绵延不绝,裸露的山岩白花花的,与高原低矮的黄土山迥然不同。

二人没有观赏风景的心情,快步来到西门口,加林对年轻的门卫说明来意,没想到门卫还是不让进,说这个门只能进车,不准走人,行人要走中门。

加林的坏脾气一下子爆发了,红着脸吼道:“中门的婆姨叫走西门,我们到了西门,你叫走中门,我们到底该走哪个门!”

门卫也毫不示弱,大声说:“这是厂里的规定,你给我吼什么?到一边去!”

巧玲上前央求说:“同志,你行行好,就叫我们进去么,我们走了一千多里路!”

“不行!说不行就不行!”门卫说着,扬了扬胳膊,没想到碰上了巧玲。

加林一见冲了过去,吼道:“你干甚!?”两人吵闹着互相推搡起来。

吵闹声引来了厂里的四五个职工,一个二十六七岁、身材结实的青年把加林拉在一边,短暂交流了几句后,转身对年轻的门卫说:“小曾,你就让他们进去嘛,人家是外地来的,不容易!”

“大杨哥,不是兄弟不给你面子,是你爸开会再三说,西门上班只能走车,不能走人,我要放他们进去,这个月的五块奖金就没了!”

大杨还想说话时,外面开进来一辆黑色桑塔纳小车,停在了门卫身边,车上的人摇下车窗对小曾说了句什么,小曾便放加林他们进了厂。

还没报到就和人吵了两架,加林的心情坏到了极点,耷拉着脑袋跟在未婚妻后面,慢腾腾地往办公楼走去。

不过,巧玲的情绪尚好,一脸好奇地向四处观望,她看见大楼西侧小广场上,停放着十几辆崭新的大型履带式推土机,黄灿灿的很有气势,兴奋地喊道:“加林哥,你快看,这么大的机器,我还从来没见过!”

加林看到推土机,暗想二爸说得没错,它前面要是装上炮筒子,不就是坦克么!糟糕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些,说:“巧玲,别看了,咱赶紧进楼报到。”

“加林哥,人家要是叫你开它就好了!有一天开回老家,把咱学校西边的大沟沟推平,早操就不用再上山顶,山上的风大,把人刮得不行……”巧玲边走边说。她其实对临时工兴趣不大,她就是为心上人来的,她甚至暗暗期盼,临黄厂不要接收他们,这样趁现在还没有开学,她和加林哥还可以回去继续当老师。

人事科长肖文说一口地道的京味普通话,大概患有严重的颈椎疾病,头弯得很厉害,几乎贴在了左肩上。他热情地接待了两位高原青年,让他们坐在自己办公桌对面,喊来隔壁人事科办公室的科员过来泡了茶水。

“你们的情况高政委年前都介绍了,强调一切按政策办,你俩是农村户口,只能当临时工,不知道你们都有什么特长?”看过二人的高中毕业证和大队证明后,肖文笑着说。

“肖科长,我和小刘都是高中生,民办教师,这上面有我发表的作品!”加林从挂包里拿出省报和几张地区报,双手递了过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