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发奋自强 改变命运(1 / 2)

老伯父虽然不在了,但对阿珍而言,却从精神上,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不可否认阿珍对桂东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的情感,她爱她的家人,她的小伙伴,她村后的柿子林,爱夏日夜晚满天星辰下听老人们讲的故事,爱满山红的紫的棯子果......但若让她从此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她冥冥感觉到,这一切太苦太苦了!

雨天粪便横流的农村巷道,艰辛的农事,毒辣的烈日,晒得黝黑的皮肤,不明不白死去的阿菊,命运凄惨的阿秀,哭着出嫁的小姑.....这一切时不时地在她脑海里盘旋,她仿佛觉得自己将要沿着这样的命运轨迹走下去,一眼望到终点,那终点便是像许许多多的农村姑娘一样,早早地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生一大堆的孩子,然后慢慢的,自己也变成像母亲一样的粗言俗语的妇人。

她想,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老伯父那样的人?为什么我将来不能过体面一点的生活?为什么我一定要按照父辈那样生活一辈子?

我不,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她心底响起。父亲的声音也时时在她耳畔回响:你要想摆脱这样的命运,只有好好读书,不然,就是受苦一辈子。

母亲并不在意,只是冷冷地说:“女孩子,书读得去最好,读不去,就去给人家当保姆带孩子,一个月也可以给家里挣不少钱了。”母亲不认得几个字,她的眼界也仅限于给人家当保姆,如果阿珍能够早早出去自立挣钱,减轻家里几个孩子的开销,她求之不得。

但是阿珍不想给人当保姆,甚至憎恶这种工作,因为她从小就是几个弟弟的保姆。

整个家族,支撑她读书的精神支柱,除了父亲,便是叔公和爷爷两位老人了。

叔公的小屋时有一个小小的书柜,那是他自己做的。平时,叔公会把书柜门锁上,轻易不给小孩子打开,好像里面藏了什么宝贝似的。

阿珍认得的字慢慢多了,看见叔公时常从书柜里抽出一本本装订整齐的书籍来看,不禁好奇,自己也伸手去抽书。刚开始,叔公呵斥她,以为她又要调皮搞破坏。后来经过她再三保证,绝不弄坏,借了一定会还,叔公才允许她动他的书,并允许她带走。

那一柜子的书,有关于各类种养技术的书籍和杂志,也有小说类如《酒徒》《杨贵妃传》《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阿珍刚开始最喜欢看的还是各种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过韶关》《喜盈门》《伤痕》《苦恼人的笑》《杜十娘》《霍元甲》……小巧精致的画册,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她欲罢不能,读了一遍又一遍,阿珍就这样打开了阅读的大门。

后来,“小人书”读得滚瓜烂熟了,慢慢发现一些评书也挺有趣,《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通俗易懂,《薛刚反唐》又似乎跟前面两本内容一脉相通。

评书看完了,发现一些传奇小说也不错,《小五义》《陈十四传奇》《儿女英雄传》《九龙夜光杯》,都是语言平实,朗朗上口,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极容易上头。

叔公书柜里还有一套四本包装精美,另外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红楼梦》,阿珍翻了翻,看不太懂,罢了。另外还有些唐诗宋词的书籍,阿珍也看不明白。

阿珍发现叔公桌上多了一本装订崭新的《半月谈》,里面展现的都是她闻所未闻的大人物,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翻开内容,很多东西她不甚明白,但见中间一页,标题是醒目的几个大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她不理解是啥意思,便问叔公。

叔公抽着旱烟,吐了口烟圈,叹了口气:“老毛子还是斗不过美国鬼子。这样也好,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了。”

阿珍又问他前两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叔公解释给她听。阿珍开始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多么风雨飘摇的世界,许多事情似乎跟自己无关,又似乎有关,似乎是真实的,又似乎很遥远很梦幻。

叔公告诉阿珍,这是爷爷(叔公的哥哥)订的杂志,半个月来一本,嘱咐阿珍不要弄坏了,要还给爷爷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