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89(1 / 2)

  小茹姨一说,姥姥第一个便赞成:“一中附近好,以后晓晓上学就方便了,不用赶大早起来去上学。”

  刘秀荣道:“可是您在这河沿路这边住了这么多年,乍一离开怕您不习惯。”

  姥姥摇头:“又不是不回来了,等这边盖好了楼房,不就搬回来了吗,再说有什么不习惯的,就算在附近租房,也见不着几个老邻居了。”

  这是实在话,河沿路这片住的人家被臭河熏了多少年,能走的早走了,剩下的都是没法子的,好容易政府拆迁了,愿意回迁的真没几家,大都选择了别处的安置房,只等着谈好了,签合约就搬走了,便在附近租房也没有老邻居。

  苏金生提议:“要不先过去看看。”

  大家一致同意,说看就看,也不管都下午了,小舅叫了两辆出租,两家人浩浩荡荡的去了小茹姨说的房子。

  到了地儿,晓月发现,这哪是一中附近,根本就是一中旁边,跟一中就隔了一条街,是胡同里一个四合院。小茹姨竟然连钥匙都拿来了,因此他们顺利进了院。

  看得出来很久没人住了,各处积满了灰,屋里并没有家具,院子堆了许多不用的杂物垃圾,有些乱,但依然能看出以前的格局,晓月猜想院子的主人一定是个有文化的人,因为这个院子里处处都能看出合乎文人审美的庭院文化,譬如说院子里便有玉兰,桂花跟一株西府海棠,都有年头了,尤其海棠树干已有和抱粗,树冠张开几乎遮住了三分之一的院子,如今已近九月,海棠花早开过了,只有翠绿的叶子密密匝匝的遮住了火辣的太阳,给庭院里带来一片清凉。

  站在树下晓月抬头,想象一下春日海棠花开的时候,得有多震撼吗,这么粗的海棠,应该有上百年了吧。

  玉兰,桂花,海棠,再加上牡丹就是玉堂富贵,晓月是彻头彻尾的文科生,从小打到都对诗词歌赋异常感兴趣,进而也非常羡慕古人的生活,晓月认为后来备受推崇的慢生活,其实在几百年前的古代,已经实现了,而且慢的更美更优雅也更有追求。

  晓月认为这个院子主人住的时候,肯定是有牡丹的,如果能租下来,倒是可以考虑种一颗。

  张大娘道:“小茹你不说服装店的房东是个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吗,怎么这么多房子?”

  小茹道:“听人说卞奶奶以前是家里是资本家来着,先头充了公,后来国家有政策返还了一部分,这个院子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是个四合院,屋子多,卞奶奶又不想分着租,霍霍的乱七八糟,便一直空着,今儿听我说起河沿路拆迁要租房,便问我家里有几口人,然后便钥匙给我了,让咱们过来看看。”

  小舅道:“那老太太可跟说了租金吗?”

  小茹点头:“说了,长租一年的话,一千二。”

  晓晓听到这个钱数都惊呆了,不禁又看了看这个四合院,心道,这么大的一套四合院,在后世别管租还是卖,都是天价,如今一千二就能住一年,这也太便宜了,不过想想如今的物价水平,貌似也差不多。

  如果是几个月前,一千二的租金,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千儿八百的实在不叫个事儿,更何况,住两家这么多人,简直太合适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