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张宝西进(1 / 2)

——五日后。

元氏城校场高台上,郭典与孙瑾并肩而立。

今天是郭典麾下巨鹿军成军的日子,所以孙瑾也被郭典邀请而来。

经过五天的层层筛选,最终从两千三百青壮俘虏中选出一千八百名合格的青壮组成巨鹿军。

之所以命名巨鹿军,是因为郭典乃是巨鹿太守。

高台下方有两队人马,一队以吴匡为首,是一支千人部队。

另外一队,以赵云为首,领八百人。

汉时,兵制为二五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两伍为什,设什长;五什为队,设队率;两队为屯,设屯长;五屯为曲,设军侯。两曲为部,设别部司马,五部为营,设校尉;两营为军,设将军。

当然,这编制是在满额的情况下,不满额的话,像赵云一样,虽领司马之职,却只有八百人。

二人所领兵员虽有多寡,但有一点非常相似,那就是这一千八百人,都没有官军制式衣甲,反倒像是农民起义军。

这也是今日,郭典邀请孙瑾参加他成军之日的原因。

因为郭典要向孙瑾讨要军备。

高台上,孙瑾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高台下方这一千八百条大汉,孙瑾既羡慕、又难受!心中暗想,这些人要是补充进我常山军那该有多好,但现在却白白便宜了郭君业。

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些人还得由我常山出钱、出粮来养。

想到接下来,郭典肯定要向自己讨要军备,孙瑾就更难受了!

肉疼啊!

他只希望郭典这瘟神赶紧离开常山。

..................

第二天,巨鹿军在元氏城内接收军备后,一千八百人在郡守郭典,以及吴匡、赵云二将率领下,驶出元氏城东门,在东门外安营扎寨。

至于城内校场,是孙瑾暂时借用给郭典拔士成军的,如今巨鹿军已有雏形,孙瑾就要求郭典将城内校场腾出来给他的常山军训练。

有道是客随主便,郭典自然不能拒绝,况且巨鹿军的粮草全靠人家孙国相供给,这可不能得罪。

巨鹿军在元氏东门外安营扎寨后,郭典就开始了这个时代的新兵常规训练,因为巨鹿军才刚刚成立自然不可能马上投入战场,还需训练一段时间。

而赵云年少,且入军不久,还很不熟悉这个时代的练兵方法。

于是,赵云便加入新兵训练队伍….多日训练后,他也有了些心得,这个时代练兵与后世差距还是很大,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令行禁止,使命必达。

同时,还要一遍遍演练各种战阵,特别是孙膑十阵中的八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这八种阵型,几乎是所有正规军都要练习的。

而战阵对士兵的耐力、反应力、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因为从古至今,排兵布阵都是重中之重。

而战阵,在通讯落后的冷兵器时代,就尤为重要;概因战阵是保持有序攻击的基础,哪怕再不合时宜的战阵,在军事上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一窝蜂散漫群架的军事部署。

比如,正面战争接触前的弓弩消耗,和骑兵对侧翼的保护,以及重装步兵对战阵核心部位的护卫,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后退时逐次的掩护,避免撤退变为溃退。

这些,都是对于战斗人员体能控制的调配,同时也是战争的本质。

所以,战阵是冷兵器时代将大量军人捏合成战斗机器的模具,是巨大的血肉磨盘。

而个人勇武在庞大、严谨的军阵面前,作用便开始逐渐下降。

这也是为何古语云:“为将之道,在于用阵”的原因。

不过,战阵虽横,但想要把各种战阵真正做到令达必成,却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的军队,熟悉三五套阵法,已经算得上精锐了。

好比赵云面前这支刚成立不久的黄巾俘虏军,更是练的郭典火冒三丈,因为在这个时代,左右不分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这些出身最底层的苦哈哈。

看到因变阵乱糟糟的队伍,赵云也是抓狂不已,于是他向郭典建议先从最基本的体能、队形开始练习。

郭典无奈,也只得采纳赵云的意见先从队形开始;同时郭典也觉得自己似乎太过于心急了。

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一步登天显然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是练一支精兵出来。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