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夜入元氏(1 / 2)

山丘上,郭典等人听完赵云的计划,都不知说赵云胆大包天,还是傻。

“不行!这太冒险了!”

郭典当即拒绝。赵云居然向他请求只身混入黄巾贼营地刺杀贼首!须知现在元氏城四座城门外每一处都有上万黄巾贼,就算赵云能混进去杀掉贼首,但也很难逃出上万黄巾贼的围攻。

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郭典不禁感叹。

赵云拱手道:“府君!请相信在下!”前世他出道前是一名杀手,对于刺杀一道颇有心得。

而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虽然是老罗杜撰的,但历史上赵云一直都是刘备的金牌保镖,数次救刘备与危难之际;可见赵云本事必然不弱,如今自己就是少年赵云,他对自己武艺也是极为自信,而且黄巾贼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赵云有信心杀死贼首,并全身而退。

同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彰显他能力的机会,杀掉贼首,黄巾贼必乱,届时再联合元氏城内官军,必定能大破贼军,摘得首功。

为此,赵云准备博一博,毕竟风险越高,收益也就越高。

“府君!要不让赵小郎试一下!今夜他如果真能潜入元氏城,与孙国相取得联系,那么再让他执行第二步计划!”吴匡开口劝说。赵云的计划有三步,第一步:赵云今夜带上郭典随身的朝廷公文潜入元氏城,与城内国相孙瑾取得联系。第二步:赵云混入黄巾军中,刺杀贼首。第三步:待赵云刺杀贼首成功后,郭典在城外引火烧山,壮大声威,配合孙瑾出兵杀贼。这三步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刺杀贼首,同样也是最危险的。

吴匡劝说,郭典不禁看向赵云,面带难色。

见此,赵云慷慨激昂道:“府君!在下贱命一条,死不足惜!若能解元氏之围,死得其所也!”

赵云深知此事若成,他孤身杀贼的名声必定在常山传颂。

名声!

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重要。特别在这个讲究出身的时代,更为重要。赵云无法改变自己低微的出身,那么就让自已博个雄壮的名声。

“好!”

郭典也是果决之人,要不是看赵云年纪太小,他早就答应了。毕竟他不愿看到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就此陨落,承诺道:“若你能活着回来,本府赐你郡司马一职!”

这话听起来有些悲壮,但赵云却心头暗喜;郡司马一职,那可是将兵上千的军职,他赵家数代人从军,最高也不过军侯之职,就凭郭典这承诺。

拼了!

因为赵云始终认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唯有拼命!

...............

太阳东升西落,黄巾贼四门齐攻,最后留下一地死尸,仓皇而退。

山丘上的树林中,郭典在山上看了一整天,对黄巾贼的战力也有了准确的认知,果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仅战力低下,而且连基本的警觉都没有,自己二十多人就藏在黄巾贼背后,黄巾贼居然毫无所觉。

由此,郭典对赵云的计划又多了几分信心。

待天色大黑后,在林中睡了大半日的赵云,随便吃了一点干粮充饥,带上郭典给他的朝廷公文,摸黑向元氏城靠近。

不久后,绕过元氏城北门外嘈杂的黄巾贼营地,赵云来到元氏城一处城墙下,黄巾虽众但也只是将元氏四座城门堵住,并不可能将周长近二十里的元氏城每一处都围上,所以靠近元氏城墙还是很容易的。

赵云抬眼望向城头,粗略估计元氏城应有七八米高,也就是三四丈高。(汉时:一丈约等于2.31米)徒手攀爬肯定不可能,赵云取出背上的绳索,绳子头上拴着一把戟头,这个时候他哪有时间打造攀城勾,况且条件也不允许;于是他将郭典一名护卫的短戟去杆,用绳索拴住戟头,利用戟头的倒刃,当作最简陋的攀城勾,但戟的倒刃极小,对于能否勾住墙垛,要求极高。

不过赵云是幸运的,只见他轻轻一甩,戟头带着绳索飞上城头,赵云一拉,绳索紧绷,不禁令赵云佩服自己百发百中,拉着绳索登城而上。

就在赵云拉着绳索快登上城池冒头时,突然间两把明晃晃的长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赵云大惊,连忙解释道:“我是郭太守派来联系孙国相的!我背上有朝廷公文!”此刻他双手拉着绳索又在空中,脖子上还架着两把刀,任他武艺再高,也不敢轻举妄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