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音乐只是音乐&我好穷23(1 / 2)

当然是为了赚钱。

不过,这种理由太扯,专辑没发之前,你凭什么笃定你的歌一定会火?

“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想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沈浪换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

“不是只有英美摇滚才叫摇滚,华夏摇滚也不该被西方媒体强加某些外衣。”

“音乐只是音乐而已。”

90年初,国内摇滚乐的发展不仅在国内轰动,在国际上也引发了一阵热议。

立本、欧洲等外国媒体蜂拥而至,专题报道、跟踪拍摄、深度解析、乐评等等,热度堪称爆炸。

论华语摇滚乐造成的国际影响,远比任何一种华语音乐都要轰动。

崔建系着红布唱歌的照片,更是登陆各大欧美媒体的头版。

不过,大部分外媒并不是抱着‘善意’来的。

他们宣传的是华夏摇滚乐吗?

不是。

他们宣传的是摇滚乐里的‘叛逆’思想。

一如柏林墙倒塌前的摇滚音乐会,又如毛子解体前的红场摇滚演唱会。

西方媒体关注的从来不是音乐,也不是崔建,不是黑豹,不是魔岩三杰,而是摇滚乐里蕴藏的思想。

他们想看到的那一种。

以前,沈浪觉得像崔建那样很酷,但人过中年,他又有了另外一层认知。

老崔或许过得没那么好。

因为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老崔被捧上了神坛。

但神坛,那是活人待的地方吗?

“音乐只是音乐?”

陈绍宝神色不解的看向沈浪。

这句话,他完全不认同。

音乐不止是音乐,更是精神的体现。

“我的意思是,音乐可以是力量,可以是精神,可以温暖人心,可以激励迷茫中的人,也可以是语言,是情感的传递。”

说到这里,沈浪语气顿了顿。

“但它不该成为一种武器。”

有些事,自家人能说,不代表你也能说。

我能说≠你能说!

沈浪就是这么双标!

“嗯。”

陈绍宝微微点头,虽然很多歌手、艺术家经常兼职社会活动家,60-70年代的嬉皮士、新浪潮、朋克等等运动中,都有歌手、艺术家的身影。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听沈浪这么一说,陈绍宝‘勉强’同意了沈浪的观点。

沈浪毕竟生活在大陆。

接下来,双方没有继续聊这些略显沉重的话题,而是将话题转移到了音乐上。

从古典乐的巴赫,一路聊到摇滚之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猫王)、传奇乐队披头士、民间摇滚乐之父鲍勃迪伦。

包括不太知名的英伦摇滚乐队石花。

越聊,陈绍宝越是觉得惋惜,可惜了啊,沈浪不愿意去香江。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哪怕只是聊天,陈绍宝也能从中感受到沈浪的音乐素养,沈浪的很多观点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陈绍宝虽然不擅长作词,也不擅长作曲,但从7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从事音乐相关的行业。

就像一个美食评论家,不需要擅长做菜一样,作为一家唱片公司高层,不一定非得擅长创作。

在商业推广方面,某些时候,音乐审美、音乐素养远比创作更重要。

两个人就这么聊着,一直聊了一整个下午。

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

陈建添虽然觉得无聊了一点,但看到陈绍宝那兴致勃勃的样子,他也不好打断两人的交流。

人家是财神爷,干坐一下午,那也得陪着。

至于那依,她一点也不无聊,只要和沈浪在一块,即便什么都不做,她也不会觉得乏味。

何况。

看到陈绍宝钦佩不已的样子,她反而有一种自豪感。

我男朋友真厉害!

真帅!

闪闪发光的那种!

傍晚,四人在香格里拉吃了一顿简餐,然后便驱车杀往安贞西里。

陈绍宝现在对沈浪很感兴趣,demo和乐谱只是初探,他很想看一看排练是什么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