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还有工资??(求追读)(1 / 2)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途径一家音像店时,听到耳边传来的《小芳》,沈浪神色一怔,这首歌已经火到了燕京吗?

在他的记忆中,《小芳》确实是93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但具体是什么时间节点,他记不太清了。

《小芳》的创作者李春啵,最早其实是搞摇滚的,80年代从奉天来到燕京,然后考入海政歌舞团,在那里上了八年班。

期间他还组了个摇滚乐队,李春啵是TOTO摇滚乐队的贝斯手。

不过,那会燕京的在野歌手没什么出唱片的机会,有资格出唱片的,要么是晚会歌手,要么是OST(影视原声带)歌手,亦或者翻唱歌手。

没有资源的李春啵,只能一边工作,一边为其他大牌歌手录制伴奏。

在刘卓晖、张裴仁、陈建添等港台音乐商人大举进军燕京之际,李春啵又南下鹏城。

最终被羊城中唱分公司发掘,成了签约歌手。

《小芳》红到什么程度?

在申海人民广播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力压《花心》(周桦建)、《该走的时候》(刘得桦)、《童话》(张学有)、《雨中感叹号》(郭富成),豪取三连冠。

要知道申海广播电台历来对大陆创作歌曲不太待见,《小芳》却能力压四大天王、周桦建、林艺莲、李柯勤、草蜢、优客李林等一众港台歌手。

可惜。

即便《小芳》火遍大江南北,正版磁带的销量也没有突破100万张,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只卖了7-80万张。

(数据来源《十年·华夏流行音乐纪事·1986-1996》,97年出版,业内公司主编,可信度很高)

至于盗版,那是不计其数。

几百万张起步。

没办法。

内地音像市场环境就是这么恶劣,那些号称内地销量破百万的歌手,十个有九个半是谎报。

包括四大天王。

一般而言,第一波订货会的订货量,再加上个十万二十万,差不多就是专辑总销量。

当下,专辑第一次订货量能够达到一百万张的歌手,大概也就杨玉莹一个人。

毛拧都差点意思。

内地版税收入什么的,沈浪根本没有指望过,商演和后续的英文EP,才是他的摇钱树。

这也是他为什么迫不及待发英文歌的缘由。

在内地发行唱片,它真的不挣钱,从90年代到2024年,鲜有歌手能靠专辑吃饱饭。

两人散了会步,最后还是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花了两块钱,来到了流芳宾馆。

“沈浪,你来的正好。”

来到404号房,张伟宁将一个盒子递到他面前。

“这是Leslie给你配的BP机,摩托罗拉,带汉显的,月租已经给你交了一年。”

沈浪接过盒子的时候,顺口问了一句道:“这算公司资产,还是送给我的?”

“额。”

张伟宁愣了一下:“他没说,反正是给你的,用Leslie的话说,连个BP机都没有,人都找不到。”

“张哥,我不是不想买,而是没钱买啊。”

沈浪的钱都花在了乐器、录音、房租、磁带上,哪有钱买BP机?

一台摩托罗拉汉显机(带中文显示,能留言),最便宜的也要2000多,月租费一年600块。

于他而言,BP机属于该省省的范畴。

不是必需品。

“哈哈。”

张伟宁笑着掏出了两份信封,然后一左一右的递给了沈浪和那依。

“喏,财神爷给你们发工资了。”

“每人三千块,是你们一个季度的工资,你们点一下。”

看到信封,沈浪和那依都很意外。

“愣着干什么,这又不是我给的,是Leslie给的,对了,他回香江了,估计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

闻言,沈浪接过信封直接揣进了口袋。

不拿白不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