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抓关键(1 / 2)

我说,“别说自己怀才不遇什么的,还是你方法找不对。”

“什么方法?”

“你院试考几回了?”

“三回。”

“他出的题的规律,你掌握么?”

“掌握什么?”

“命题方向,出题范围。”

“这都是人家决定的。”

“有没有找过过去的真题,摸过规律?”

“这个并没有,只知读经史,做策论。”

“还有,我朝新立,实事方针有了解没?”

“也没有。”

“如同没头苍蝇一般,连方法都没找对,什么机会都到不了你的头上。”

“那怎么办?”

“有没有考中的,找他问问题,或者……”

“或者什么?”

“过两天咱们俩一起进个城。”

“你要干什么,到时候就知道了。”

最近秋收了,新割下的麦子收货颇丰,交足了全部的课税,我决定将地里最新鲜的瓜菜带去些去拜访县太爷。

我也把张培叫上一起。

当县太爷看到这些丰厚的瓜菜时,先是惊讶,后是惊喜,我想他表示感谢,问到了他曾经的经历,尽量和他的悲惨遭遇共情,又赞叹他富有才华,金榜题名做了县太爷。然后,正题来了,我说明了我的来意,县太爷很高兴,冲着这些瓜菜的面子,又想着只是让我们誊抄往年的题目,连小事儿都不算,就欣然同意了,还让礼房的小吏,帮助我们。

于是我们拿到了两年的真题。

我问张培,“你看出什么来了么?”

“什么呀?”他不解

“既然是做策论,就是针对问题以解决问题,你看朝廷侧重于什么?”

“土地,民生。”

“既然要策论,那么必不可少的要引经据典,儒、法、道各家以及古今历代都有什么样的举措?”

他想了想,然后干脆从他的一堆藏书中翻出了四书章句还有一部分历史。

“还有,既然要策论,必然要就当世问题就事论事提出对策,关键在于现实的问题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到:

“我懂你的意思了,不过我需要把这些东西看完。”

我看他家徒四壁,却藏书无数,大概清楚他的生活状态。

我说,“这些书你也借我一些,我也看看。”

“看吧,你若能看懂的话。不过记得还我。”

我从他里借走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晚上回到我们的小家借着昏暗的油灯看了起来。

后来,我就经常从他那里借书,四书五经基本读完了,也读了一多半的史记,楚辞也读了一些。

入冬,正是农闲的时候,张培再次参加院试,他这是第四次了,他说他势在必得。

我说,“这历年的题你研究透了?还有他们如何作答你也研究了?”

他说,“我按你说的,研究了题,拜访了那些考中的禀生们,问了他们的作答,自己又研究整理了。”

我说:“既然这样,祝你金榜题名。”

后来果然得他考中第三名的好成绩,这就意味着朝廷发放粮米,见县官不必下跪,全家免交赋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