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忆起当年(1 / 2)

万里晴空下,泾水烟波浩渺,依偎着绵延起伏的落霞山,沿岸的红花胜火,好一幅人间美画卷!

这幅明丽绚烂的画卷下又掩藏了多少看不到的人间肮脏和惨烈呢?!

云倾影开始根据陆执提供的线索,整理复盘当年姑父邵明城“投敌”案的诸多细节。

瑞兴二十六年冬,北荣瀚漠大草原遭遇了史上寒冷的冬季,冻死的牛羊无数,百姓死伤以万计,草原人生活艰难。

瑞兴二十七年三月,草原冰雪融化,赫连先锋奉命在草原集兵,四月初五夜亲率三十万北荣大军陈兵在并州临武关外十里,伺机而动。

并州的临武关是大齐第一雄关,它坐落并州最狭窄的山谷中部。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城墙高达十余米,厚近八米,坚固异常。

城楼上,耸立着四座箭楼,俯瞰四方。临武关地势险要,是大齐军事的咽喉要地,易守难攻。

并州刺史,临武关守将邵明城立刻上奏朝廷言明军情,并开始全城戒严,审查城中军备,积极备战。

四月初六午时,邵明城在审查军备时发现兵器库的军械被大量调换,换掉的武器多为生锈或劣质的武器,箭矢数量短缺了三千只,城中四座军粮仓库被搬空了三座。

邵明城惊出了一身冷汗,器械装备与军粮都是重要的军备物质,他每个月都会清查一次。

上次清查的时间还是二十天前。检查下来确凿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调换了军械,又搬空粮食?这些重要物资又运去了哪里?军队里肯定出了内鬼!

大敌当前,为稳定军心,邵明城没有声张。他火速叫来几个心腹副将商议紧急筹集军备的办法,暗地吩咐暗卫营调查此事。

四月初六夜里亥时,在临武关附近谷隘口巡关的温行良温太尉听闻北荣兵临城下匆匆赶至临武关,军中暗中有人将军械军粮失窃之事报给太尉。

四月初七辰时,温太尉突然领兵入营,卸了邵明城并州刺史,临武关守将之职,囚禁在军营内。

一个时辰后,暗卫一陆执偷偷前往中军营帐,想要营救出邵将军。邵明城拒绝出逃,却将一个木盒用内袍的一片衣角包好,嘱托陆执将之交给云七,并务必护送云七安全回到镇国公府。

四月初七午时,陆执赶至刺史府,温太尉正派兵包围刺史府,陆执未能找到云七,只能找到邵婵儿小姐,转告了将军的叮嘱。二人约好分头行事。

四月初七午时一刻,太尉的亲兵已经开始入府大肆搜检,陆执带着云七逃离刺史府。

四月初七午时三刻,太尉的亲兵从邵明城书房搜出与北荣统帅来往的书信,刺史邵明城阵前通敌“证据确凿”,所有家眷捉拿下狱。

四月初八午时,“证据确凿”的邵明城及其家眷十五人被斩首示众。

主赫连先锋知悉邵明城被斩杀的消息欣喜若狂,于翌日清晨整顿大军攻打临武关。温行良仓促迎战。

北荣军攻势猛烈,大齐军士则是士气低迷,邵将军突然被斩首示众,将官激愤,百姓忧愁,再加上军备器械短缺严重,开战不过半天,北荣已几次攻上城头,有一次差点就城破。

温行良见势不妙,只率众将草草抵抗了一日,就仓皇地抛下了临武关内的数万百姓撤回了关内,马不停蹄地直奔京都。北荣铁骑紧跟其后穷追猛赶。

北荣追击的骑兵声势浩大,沿路很多城池都骇得不敢抵抗,或逃或降,北荣大军就这样无甚阻碍地打穿了大齐腹地,一直追到了汴州中京。

云倾影凝眉苦笑,站在华夏几千年历史变迁的高度之上,观温行良的一番骚操作,临阵杀将,弃城自逃,怎么看这温行良才更像北荣的奸细,祸国的奸臣呐!

要么是他真是蠢笨如猪,不谙兵事;要么就是他在拼命遮掩自己的罪行。

云倾影心中的阴谋论占了上风。要昭雪旧案,揪出这个真正的大反派,关键还是要找到能让人信服的证据。

这日辰时,绕了落日林差不多半圈的赵传中一行终于赶到了野枫渡口。

已经率众人仔细查探过附近的战戈,上前回禀:“将军,附近五里已经仔仔细细都搜过了,未见二人任何踪迹。他们可能已经逃出了落日林。将军,我们是否现在启程?”

赵传中眺望着泾水河畔,“战戈,你说,他们会去哪里?”

战戈认真思考片刻:“将军,卑职不知。”

赵传中翻身上马,满脸忧色:“走吧,我们先去京都要粮食。青州的流民越来越多了。总不能让将士们一直饿着肚子。”

云倾影盯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泾水江面出神,脑中却在高速运转:当年到底是谁通风报信?谁和温行良里应外合,丢失的军械和粮草到底去了哪儿?温行良他搜集这些军械和粮草要做什么?

三年过去,城破国亡,当年的证据怕是早就湮灭无踪了,该如何去寻找线索?

忽然,云倾影觉得这晴天丽日下的景象仿若自己旋转起来,眼前视线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好像自己跟着在旋转一样,恍惚间,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不断涌进她的脑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