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宝钗赠书(1 / 2)

场间不欢而散,宝玉率先离席,众姊妹顾虑情谊也都不再在房里坐了,各自出了门。

只有薛宝钗仍坐在位子上,巍然不动,沉默半响才开口,“你是对的,愿你能不忘初心。”

留了这一句薛宝钗才扶裙起身,又凝视了贾琮一眼,微微点头,方回转过身。

世道艰辛,薛宝钗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女孩子当中最先领悟的。

盖因薛家全然没有顶梁柱,唯一一个男丁比刘禅还扶不起来,就算是赵子龙带着薛蟠,都没法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三爷。”

待众女走后,晴雯探头探脑的回了房,眼睛紧盯着脚面,双手捏在身前,一副做错事的模样。

贾琮宽慰道:“好了,事情并不怪你,你也不用担忧。本就是他无礼在先,就算是闹到荣庆堂上,也不能任他颠倒黑白。”

“这本也不是你该担心的事,去吧,把屋子打扫一下。”

“哦。”

安抚了晴雯,贾琮才又端起桌上的书来。

刚刚慷慨陈词了一通,爽是爽了,科举一道还是得脚踏实地的慢慢走。

不过,至于考中后是不是肩负起贾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贾家无疑是一个大负担,只说府上这些男丁是没一个能扶得起来的,比薛蟠也就堪堪好上一筹有限。

贾琮穿越来又不是做仆人的,怎会愿意擦这个屁股。

事事还需随机应变,一旦贾家有作死的苗头,贾琮无法纠正,还是赶快抽身的好。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今赚取银子的同时,学业可不能荒废了。

夏朝科举分州试,省试,殿试。

州试中举称举人,省试中举称贡生,殿试中举则为进士。

其中州试类似唐宋的明经科,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内容,考察的形式分两场,第一场考试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内容则以墨义为主,便是考记诵之学,难度较低。

不过题量庞杂,范畴极广,可以说出题人在出帖经题的时候,就没想让人能够答完题。纵然答对一半可算通过,但这一半就已经是要答对十余张纸的题目,故此对普通人来说也实属不易。

若对三分之二则为优异,已经算是平常年份解元的水平了。

从通过的人中,再优中选优只取二三百人,授予举人身份。

等到之后省试,殿试,便多了诗赋,论策,考察才华和思想深度,难度就不止是上了一个台阶了。

而且后两次录取的人数更少只在二三十人,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然而,贾琮如今有过目不忘的技能加持,率先中举,功名加身自然是信心倍增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贾琮翻起了书页,同时临摹习字。

……

“爷,该用晚饭了。”

晴雯接过下人送来的吃食,在屋外的圆桌上摆放整齐,碗筷也都擦拭干净,更有茶案托盘中摆放的手帕、拂尘、漱口茶具等,备着伺候。

贾琮一掀门帘,见晴雯预备的这么全,不禁笑道:“不过用个晚饭,你把我当老太太一样伺候着。”

“将你的碗拿来吧,一块儿吃了也方便你打理。”

心中本就含着歉意的晴雯不好与小主子辩驳,只好听了,坐到小主子对面,待贾琮动了筷子之后,才随着用起饭来。

“你今日去灶房,可还被里面的管家媳妇刁难了?”

晴雯摇晃着脑袋,“没,爷的计策管用的很,那些婆子就直接倒戈了,话里话外都是向着爷的,让我也随着神气了一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