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恨不能以身相替也!42(1 / 2)

刘宏承诺的忠烈祠和县志,羽林劲卒的反应,还有围观百姓的反应,就如同一柄又一柄的重锤,连续不断的砸在窦武和胡广等文武百官的胸口。

所有人的心中都冒出来四个字。

完犊子了。

这回是彻彻底底的完犊子了。

任谁也没有想到,天子在继三道登基诏书之后,居然会搞出来忠烈祠和县志这么两个骚操作。

哪怕是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在大将军梁冀时期依旧能够明哲保身,甚至能从梁冀手下保住陈蕃的胡广,都被刘宏的骚操作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首先就是忠烈祠。

虽说不知道营建忠烈祠所需要的钱财从哪里来,后续营建完成后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光凭“有汉一日,忠烈祠香火不断”的承诺,就可以让那些羽林劲卒们为之拼命。

还有更加要命的县志。

是的,跟忠烈祠比起来,显然还是县志更加有吸引力。

说白了,忠烈祠再好,也不过是针对于为大汉朝征战的将士们。

而县志,这个玩意儿的吸引力却能囊括整个大汉朝除了平民百姓之外的所有人。

无论是朝堂百官还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又或者是清流名士,谁都没办法拒绝县志留名的诱惑——正如某个极其热心的,不断为百姓科普的“清流名士”所言,能在县志上留名,其本质就和青史留名差不多!

尤其是对于大汉朝的那些个“清流名士”们而言,就更是如此。

因为清流名士们之所以成为清流名士,对应的就是已经掌握住权力的那些个“浊流”,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各个常侍、依附于常侍的文武百官以及大量不愿意亲近河东集团的文武百官。

“浊流”们掌握着权力但是名声臭不可闻,而“清流”们掌握着舆论,名声虽好却没有实权。

清流固然能搞臭浊流的名声,可是浊流们手中的权力,却又能把清流们排除在主流之外。

两相对比之下,清流名士们又怎么会心甘?

现在有了县志这个东西,清流们所掌握的话语权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浊流想要在县志里留下个好名声,是不是就得求到清流们的头上?

至于说编撰县志这种事情会不会落在浊流的手上……

清流名士们表示,这种事情就得俺们这些正人君子来干,让那些浊流负责编撰县志会有辱县志的公平以及公正。

反正无论如何,编撰县志的工作必须得从浊流的手里抢过来。

也就是说,通过忠烈祠和县志,刘宏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天子,已经伸手握住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军权,顺便还大大的收买了清流名士们的人心。

但是!

跟忠烈祠和县志比起来,刘宏所提出的最后一条,也就是“待天下各处郡学、县学、社学修建完毕,荫其子进学读书”这一条,才是真正令人心惊的杀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