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考中轶事58(1 / 2)

随着鼓声的响起,考场内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峰。监考官员们开始穿梭于各个考棚之间,逐一发放试卷。

考生们纷纷挺直腰背,目光聚焦,等待着决定他们命运的第一科试题的揭晓。

秋闱分三天进行,第一天考经义。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阐释及应用能力,是检验学问功底与思维深度的试金石。

考试时间充裕,整整一天,但如何合理分配这宝贵的时间,对于每位考生而言,都是一项挑战。

试卷缓缓展开,呈现在李麟戟眼前的,是一段选自《诗经·大雅·文王》的经典诗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李麟戟望着试卷上那行苍劲有力的古文,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

《诗经》中的这句话,他并不陌生,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厚重,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短短八字,却包含了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思考,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其字面含义,更要挖掘其背后的哲学与时代价值。

他轻轻闭上眼睛,让思绪沉浸于这八个字之中。

周朝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不断地革新,这种“维新”不仅是对外在形式的更新,更是内在精神与制度的自我超越。

李麟戟深吸一口气,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这八个字的感悟,更有对时代变迁下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的深刻理解。

思考完毕,李麟戟开始作答,笔走龙蛇游刃有余地在纸上,依旧沿用他拿手的赵体楷书,字字力透着古韵。

“夫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非徒言朝代更迭之必然,实则寓意深远。吾观今日之世,亦当以此为镜,悟变革之真谛。周朝之新,不在皮毛之变,而在骨髓之新,乃精神之觉醒,制度之革新。昔日文王以德治国,武王伐纣而建周,非仅武力之胜,实为仁政之胜,民心所向。

于个人修身而言,‘维新’在于日日新,又日新,不拘于旧我,敢于自我审视,勇于改正过错,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方能与时偕行。吾辈读书人,当以古圣先贤为榜样,修己安人,以学识滋养德行,以实践验证真理。

于国家治理,则需洞察时势,顺应潮流,不固步自封。昔日周公制礼作乐,奠定礼乐文明,非复古也,乃创新于旧礼之中,以适应当世之需。今我大唐,当继承前朝之辉煌,更需勇于变革,开疆拓土之余,亦需关注民生,兴科举以选贤任能,纳谏如流以广开言路,使国家之基业,如江河不息,历久而弥新。

.....

整篇文章,李麟戟从个人修养、治国理念、文化传承与创新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行文间既有对古代智慧的深刻反思,又不乏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

他巧妙地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主题融入个人修为与国家发展的双重维度,展现了卓越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论及个人修养时,他强调了自我革新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如周朝之“新”,勇于突破自我限制,每日精进,追求道德与知识上的更高境界。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我超越,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儒家进取精神。

至于治国理念,李麟戟借古喻今,指出国家治理不应局限于守成,而应主动求变,正如周公之创制礼乐,旨在适应时代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他提出,大唐盛世之下,更应注重改革与创新,兼顾军事扩张与民众福祉,通过科举选拔人才,鼓励进谏以广纳良策,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

返回